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六年级 > 期末考试

2024年北京市中山实验学校六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测试试题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10 20 20 20 30 100
得 分
一、 单选题(分值:10分)
对下列诗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夸张)
B: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设问)
C: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比喻)
D: 谁道人生无再少?(反问)
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词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美好事物的珍惜之情,同时也蕴藏着词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无奈,所以这是以乐写哀。
B: 这首词写得跌宕起伏,词人希望有人知春去处,唤春归来;然无人知晓,于是词人寄希望于黄鹂能知春踪迹;遗憾的是黄鹂也飞过蔷薇花丛。
C: 全词采用自问自答的形式,在自问自答之中饱含词人忧怨、惆怅之情。
D: 此词写于词人被贬之时,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老大无成,春风得意的往日一去不复返了。
下列诗句中,描写的不是春季的一项是( )
A: 渭城朝雨温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B: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C: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D: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鲁滨逊在荒岛上生活了( )年左右。他的荒岛生活高度浓缩地体现了人的本质和人类进步的历程,他成了一位独自创造文明的英雄。
A: 二十八
B: 十
C: 八
D: 二十一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妈妈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歇脚的人就不能看景了。”
B: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
C: 我投了稿,是一篇很长的作文,题目叫“补考”。
D: 父亲鼓励我说:既有一,何不能有二。
二、 填空题(分值:20分)

看拼音,写词语。

fēnɡ huǒ

wànɡ tú

wěi zhuānɡ

yān hóu

línɡ chén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nà hǎn

jiān miè

tiǎo xìn

zhèn ěr yù lónɡ

kū diē hǎn niánɡ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根据意思选择适当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打量 浏览 仰望 瞅见 俯视

①粗略地看一遍。 ______

②仔细看。 ______

③看见。 ______

④从高处往下看。 ______

⑤抬头向上看。 ______

填空
( 1 )虽________,________矣。为是________与?曰:________也。
( 2 )一儿曰:“日初出________,及其日中________,此不为________者________而________者________乎?”
看拼音,写词语。

kù ài

chuǎi mó

wàn bān wú nài

______

______

______

tǎn bái

hùn tòng

fù lì táng huáng

______

______

______

三、 诗歌鉴赏(分值:20分)
默写《泊船瓜洲》,再完成练习。
( 1 )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代的文学家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2 )根据句意,把“钟山”“瓜洲”和“京口”填到相应的位置上。

( 3 )作者当时的船停泊在________,________是作者的家乡,山水相隔,可谓路途遥远,但是在作者心里很近,从“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词语可以看出,这种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的巨大反差更加凸显出诗人强烈的________之情。
诗词阅读。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 1 )诗的第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你也用相同的手法,以“春雨”为描写对象,写一句话。
( 2 )“最是一年春好处”一句诗,让人联想到“________”的格言。(提示:《春》文中一句话)
( 3 )请你谈一谈“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所揭示的深刻道理。
四、 现代文阅读(分值:20分)
[查看原题]

阅读鲁迅的《野草》题辞,完成练习。

《野草》题辞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①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②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 1 )怎样理解文章的第一段?(不超过60字)

( 2 )文中有两处写“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意思有何不同?

①处的意思是:________

②处的意思是(不超过30字):________

( 3 )对于本文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三项是:( )

A: 这篇文章充满了对于死亡的沉重的思考,其中一个满怀悲壮,坦然欣慰面对死亡的形象孤独地站在读者面前。
B: 这篇文章具有象征意义,野草代表着作者的行动、作者的作品,而土地则代表着中国黑暗的社会,地火则代表着革命。
C: 这篇文章充满了矛盾和仿徨,表现出作者痛恨黑暗,却又不知怎样去扫除黑暗的困惑。
D: 本文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把作者渴望革命,希望烧掉一切黑暗腐朽的东西的感情表达得十分强烈,但是他也为自己的野草而担心。
E: 文章饱含着对野草的歌颂,它们终将成为烧毁黑暗的熊熊烈火,作者期待着自己的野草快快燃烧。
F: 本文渲染了一个沉寂,凄凉、悲哀的背景,鲜明地展示了一个为民族前途而深深忧患着的为了整个世界的光明而不惜牺牲自身的民族之魂。
[查看原题]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再见了,亲爱的母校

岁月匆匆,花开花落。小学的学习生活转瞬间就过去了。而今,我们即将毕业。在即将离别母校的时刻,我们的心情格外激动,每个人的心中充满了留恋之情。回首往事,六年的小学生活历历在目,母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是那样熟悉,那样亲切。

忘不了,敬爱的老师!忘不了您那谆谆的教诲,忘不了您那慈祥的目光。从开始学枯燥的拼音字母到能写朗朗上口的作文,您为我们操了多少心,流了多少汗。杨老师,还记得吗?还记得我这个曾经口吃的学生吗?我从小口齿就不伶俐,说话吃力,上学了,同学们叫我“小结巴”,我伤心透了,恨自己,经常偷偷地哭,父母带我到处求医寻药,都没见效,而您对我关怀备至。有一天,您把我叫到办公室,送给我一本<绕口令》的书,温和地嘱咐我天天读,天天背。是您那温柔、期待、信任的目光,和蔼真诚的神情鼓舞了我,在您的指导下,我苦练说话本领,终于改掉了口吃!在年级朗读比赛中居然获得第一名!这次比赛我会牢记一辈子,因为这项荣誉里有您的一份心血。

忘不了,亲爱的同学!忘不了我们朝夕相处的那些时光,忘不了我们结下的深情厚谊。六年中,我们一起度过这段美好的岁月,我们曾经在知识的海洋中奋力拼搏,曾经在平整的操场上尽情玩耍。六年了,转眼间要分手了,心中怎能平静呢?记得四年级时,身高体胖的我不慎被玻璃扎伤了脚,行走困难,是你们,比我瘦小的同学,替我背着书包,搀扶着我,一步一步艰难地上下楼梯,是你们,使我没少听一节课,没少做一次作业。这种亲如手足的同窗情谊我怎能忘记?

忘不了,美丽的校园!您像一位温和的母亲,用甜美的乳汁哺育着我们,使我们茁壮成长,在这里,我们受到严格的教育;在这里,我们养成了奋发努力、团结友爱、讲究文明、遵守纪律的好作风。我们在您温暖的怀抱中获得了知识的琼浆、智慧的力量,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对母校的回忆是温馨而美好的,对母校的感谢是真挚而无尽的。让我们再次感谢老师们的辛勤培育!再见了,哺育我们成长的母校!

( 1 )找出与下列词语意思相近的词。

即将一________ 嘱咐—________ 哺育一________

格外一________ 慈祥—________ 温馨一________

( 2 )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谆谆教诲:________

历历在目:________

( 3 )作者在即将离开母校的时刻,心中充满留恋。其留恋之情具体体现以下哪几个方面?

忘不了:________

忘不了:________

忘不了:________

( 4 )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五、 写作题(分值:30分)
[查看原题]题目:老师,再见!

在小学的生活中,一定有你难以忘记的老师。小学生活就要结束了,请你给老师写一封信,向老师回忆诉说你们之间发生的一件事,借此向老师表达一定的情感。要求:内容丰富,描写细致,书信格式正确。字数在450以上。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那抹、淡悸の优伤﹌”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