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10 | 20 | 2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查看原题] 对《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以平常的语言,平常的人物、事物,表达不平常的思想、情感,产生不平常的艺术效果。 B: 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 C: 江岸上人来人往都是来看风浪中捕鱼的乐趣。 D: 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 |
2、[查看原题] 下列对诗歌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点明出征时是春天。“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似乎是为人送行,又似乎表明挽留。 B: 《送元二使安西》诗的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及天气。 C: 《送元二使安西》第二句直接表达以酒告别的依依不舍之情,结尾一句更是直抒胸臆,说出送行者与被送者的共同心声,话语感人肺腑,惜别之情达到极点。 |
3、[查看原题] 下列诗句划分朗读节奏不正确的是( ) A: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B: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C: 西出/阳关/无故人。 |
4、[查看原题] 下列各项中的“于”与“重于泰山”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于是 B: 有利于人民 C: 霜叶红于二月花 D: 出于自愿 |
5、[查看原题] 下列加下划线的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坚劲(jìng) 勉强(qiáng) 尽量(jǐn) 追悼会(dào) B: 燕山(yān) 剥削(xuē) 和食(huò) 被难日(nàn) C: 夹衣(jiá) 兴旺(xìng) 粗糙(cāo) 奄奄一息(yān) D: 调料(tiáo) 暂时(zhàn) 瞻仰(zhān) 尽可能(jìn) |
1、[查看原题] 看拼音,写词语。
| ||||||||||
2、[查看原题] 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有趣——______ 高傲——______ 皱皱巴巴——______ 真理——______ 鄙夷——______ 全神贯注——______ | ||||||||||
3、[查看原题] 积累运用 ( 1 )李贺用“________,快走踏清秋”表达自己强烈的报国之情;于谦用“粉骨碎身浑不怕,________”表达自己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 2 )“树欲静而风不止,________”告诉我们孝敬父母要及时,不要让亲情留有遗憾;“________,莫把无时当有时”告诉我们要居富思贫,注意节约,不要浪费,“________,事非经过不知难”告诉我们要多读书,不要到用时才意识到自己知识匮乏;要想认识一件事物或一件东西,就必须近距离观察,把它了解透彻,正如“近水知鱼性,________”所说一样。 ( 3 )“纤纤擢素手,________。________,泣涕零如雨”中“擢”的意思是:________,“零”的意思是:________。这几句诗用________的民间故事,抒发了诗人痛苦忧伤的心情。 ( 4 )王建的“________,不知秋思落谁家”委婉地表达了游子的思乡之情。你还积累了哪些思乡名句?请写出两句:________,________。 | ||||||||||
4、[查看原题] 阅读屋 一本书的书面上画着唐僧师徒,这本书是《______》,师徒四人中,忠诚老实、勤勤恳恳的是______,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人物是______,用几个词语来形容他______、______、______。 |
1、[查看原题]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练习。 长歌行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1 )在横线上将诗句补充完整。( 2 )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朝露待日晞”中的“晞”可理解为晒干;“昆黄华叶衰”中的“衰”可理解为衰败。 B: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自然景物的盛衰规律来警示我们要珍惜时光,及时努力。 C: 作者的目的是通过描写冬葵,百川,赞美万物的勃勃生机。 ( 3 )劝说人们抓紧青少年时光,认真工作学习,有所作为时,常引用本诗中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 4 )先描红练习一下,再选择这首诗中你喜欢的句子,用行书来写一写。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________ |
2、[查看原题] 快乐读书吧。 画眉鸟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 1 )欧阳修是________代诗人,是“________”之一。( 2 )这首诗写了哪几种画眉鸟?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 3 )作者写画眉鸟,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
水墨菱塘(节选)
吴建
故乡的菱塘是散漫的,远眺像一幅幅大大小小的水墨画,零零散散地侧卧于村边地头,大的有几十亩,小的仅半亩多。每年初春,(度 熬)过了一冬的菱塘便渐渐有了生机,起初疏疏朗朗地,细小的菱叶漂浮于碧水间;一过“黄梅”,菱叶们便争先恐后地(涨
铺)满菱塘,把水面挤得密密匝匝。此时,一张张翠绿的菱叶被支楞得翘了起来,菱盘上缀满了一丛丛白色的、淡红色的小花。微风送来缕缕馨香,红蜻蜓、花蝴蝶、小青蛇,还有鼓眼睛的青蛙,在菱盘上尽情地嬉戏。
临近中秋节,故乡的采菱女便开始采“头朝菱”了。穿着各色衣裙的采菱女有的划一叶扁舟,有的(划 荡)一只水盆,穿行在绿色的“水巷”里。她们一只手掀起一块水淋淋的菱盘,另一只手的两个手指轻轻一掐,一只小小的菱角就采撷下来了。刚起水的菱角,鲜嫩、清甜。剥一只丢进嘴里,脆生生、甜津津的,胜似苹果、柑橘。站在岸边的孩子早已等不及了,走向凉洌洌的水里。采菱女见状,忙把“船”靠过去,抓一把菱角塞进孩子们的衣袋,孩子们这才欢天喜地地返回岸上。
剥着菱角,我又徜徉在故乡的画幅中了。我看到了池塘轻易散不开的浓雾。荡起水盆,我也加入了采菱女的行列,并随手将一只菱角扔进嘴中,细细咀嚼,甜滋滋的,满口生津,齿颊留芳……
( 1 )文中写到了________,它是指春末夏初梅子成熟的时间,我还能写出类似的三个表示时间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度 熬)________过 (涨 铺)________满 (划 荡)________一只
( 3 )文中,作者为我们勾勒出了几幅画,我能给它们起个名字:________、________等。课外阅读。
爱因斯坦小时候
爱因斯坦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从小就喜欢钻研问题,做那些需要动脑筋、花气力才能做好的事情。
爱因斯坦5岁的时候,有一天,爸爸从兜里掏出个指南针给他玩。他拿着摇来摇去,发现里面的小针总是指着一个方向。他想看看是什么东西吸着小针,打开一看,什么也没有发现。难道是小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