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10 | 20 | 2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查看原题] 对《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以平常的语言,平常的人物、事物,表达不平常的思想、情感,产生不平常的艺术效果。 B: 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 C: 江岸上人来人往都是来看风浪中捕鱼的乐趣。 D: 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 |
2、[查看原题] 下列各项中的“于”与“重于泰山”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于是 B: 有利于人民 C: 霜叶红于二月花 D: 出于自愿 |
3、[查看原题] 下列句子中词语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 鲁滨逊找到很多可以用、可以吃的东西,(连续)搬到岸上。 B: 阴雨连绵的坏天气(持续)了半个月,叫人实在难受。 C: 最近,我(连续)看了几场足球赛。 D: 我们虽然在市运动会上取得了冠军,但是还要(继续)努力,争取在省赛中冲入前三名。 |
4、[查看原题] 下列加点下划线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卓越(zhuó) 抽噎(yē) B: 蜷缩(juǎn) 畜生(chù) C: 眷恋(juàn) 恩赐(sì) |
5、[查看原题] 下列句子改写后与原意相符的一项是( )。 A: 群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群山映在湖里的倒影,显得明明白白。 B: 王明可能知道了这件事。→王明不可能不知道这件事。 C: 这位客人,只能住山顶的旅馆。→山顶的旅店,只能住这位客人。 D: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我不犯人,人不犯我。 |
1、[查看原题] 连线 【十五夜】______ 即庭中,庭院中。 【中庭】______ 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白霜。。 【地白】______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夜晚。 【冷露】______ 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尽】______ 秋天的露水。 【秋思】______ 都 |
2、[查看原题] 用“充”宇组成合适的词语,填在下面的句子中。 ①科教兴国这个决策______体现了时代的要求。 ②这种产品畅销,货源也______。 ③《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文章很不错,内容很______。 ④他的歌声嘹亮、动听,______了革命热情。 |
3、[查看原题] 写出反义词。 慌乱—______ 喧哗—______ 机敏—______ 娴熟—______ |
4、[查看原题]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头晕目眩 ______(xuànxuán) 栅栏______(zà zhà) 树梢 ______(xiāo shāo) 日晷 ______(jiǔ guǐ) 畜养______(xù chù) 铁锹 ______(qiū qiāo) 豆蔻 ______(kè kòu) 及笄 ______(kāi jī) 耄耋 ______(mào lǎo dié dí) 期颐 ______(jī yí) |
1、[查看原题] 课外阅读。 瀑布联句 [唐]香严闲禅师、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 1 )诗以言志,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什么志向?采用了什么手法?( 2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首句抓住瀑布形成的曲折过程,赋予无生命之 |
2、[查看原题] 课内阅读。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 1 )第一句中的“地白”、“树栖鸦”分别从________觉和________觉的角度来写景的,“树栖鸦”巧妙地烘托了月夜的________。( 2 )“冷落无声湿桂花”中的“冷”表现了诗人________的心境;“桂花 |
课外阅读。
望远镜
美籍华人薛华菁女士还来不及细看一眼她_____的故国大地,还来不及再细看一眼那位送行的老将军,便在耳膜一胀之际,被飞机送上_____的天空……
她下意识地摸一下那个皮包,那个纤巧神秘的小皮包——那件老将军带给台北旧友的奇异的礼物。
[查看原题]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瓦片儿”,也有长达丈余的蜈蚣,而最妙的便是黑色的燕子风筝。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但他却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他总是自己手________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________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________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________起翅膀,翩翩起舞,扶摇直上。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他脸上漾出的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 1 )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苏醒——________ 舒展——________
( 2 )在文中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动词,他总是自己手________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________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________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________起翅膀,翩翩起舞,扶摇直上。
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________。
( 3 )刘老师喜欢放风筝的原因是( )A.腿有残疾。
B.善于做风筝,爱放风筝。
C.热爱生活,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