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六年级 > 期末考试

2021年广州市白云区广园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测试试题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10 20 20 20 30 100
得 分
一、 单选题(分值:10分)
《书戴嵩画牛》中处士笑而然之。选择正确的解释( )
A: 认为他说得对
B: 代词,这样,如此
C: 词尾表状态
下面画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日(kòu) 希(yì) 手(fù) 石(liu)
B: 炸(dàn) 拳(lún) 连(gàn) 盘(qí)
C: 冰(báo) 服(qū) 崎(qū) 豪(mài)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岖(qí) 生(dàn) 磅礴(pánɡbó)
B: 天柱(qínɡ) 灭(qiān) 璀璨(chuǐcàn)
C: 仰(zhān) 立(yì) 千一发(jūn)
D: 脸(běnɡ) 逶迤(wēiyí) 黑魆(xū)
下列爱国名句中,有误的一项是( )
A: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B: 位卑未敢忘忧国。一一陆游
C: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丕
D: 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一李纲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观膜 起源
B: 斑点 幅射
C: 疲倦 神秘
D: 列缝 幸然
二、 填空题(分值:20分)

选择正确答案,把序号填在横线上

①对“,走向生活,广交朋友,为我的生活赋予了价值,增添了欢乐”这句话理解 错误的一项是______。

A.这句话写的是“我”对“走向生活”的真实感受。

B.这句话中的“赋予了价值,增添的欢乐”说的是“走向生活”的意义。

C.这句话是说,走向生活的目的就是交朋友。

②苏珊给汤米的纸条上留言:我要到另一个世界里去歌唱。对这句话的理解 正确的一项是______。

A.苏珊的意思是她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旅游了,请汤米不要惦记她。

B.苏珊是想安慰汤米:自己去世后就像是到了另外的世界,在那里自己依然会很快乐的生活。

C.苏珊感觉自己会变成一只会唱歌的小鸟,快乐地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里。


看拼音,写词语。

①他生活非常贫困,常常靠邻居的jiē jì______才能勉强度日。

②sǒng shǔ______是一种特别可爱的动物。

③对于这样无理取闹的人,他表示真的很wú nài______。

④只要积极zhì liáo______,病人康复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我能理解句子,并填空。
( 1 )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还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 2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迂回”的意思是________;“迂回”写出了________;“明如玻璃”的意思是________,“明如玻璃”说明了________。

指出破折号的不同用法,将序号填入括号内。

A.表解释说明 B.表语意转换 C.表声音断续

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______

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______

丁——冬——丁——冬……______

三、 诗歌鉴赏(分值:20分)
美丽江南——《江南春》

①千里莺啼绿映红,②____________。

③南朝四百八十寺,④____________。

( 1 )补充诗句。
( 2 )这首诗第________句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意无边的画面;第________句给江南春色增添了一份迷离的美。(填序号)
( 3 )第①②句从________觉、________觉两个方面,写出了江南莺歌燕舞、桃红柳绿、酒旗招展的景象。
( 4 )“________”和“________”二字把莺歌燕舞、桃红柳绿的美丽景色写得有声有色。
( 5 )第①②句的描写角度是________,第③④句的描写角度是________。

A.时间角度 B.空间角度

( 6 )为了突出江南春色,作者选取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具有江南特色的景物,赞美了________。
( 7 )写出后两句诗的意思。
补全词句,完成练习。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呜蝉。____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____________。

( 1 )补全词句
( 2 )画“ ”的词句中,作者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透过这些景物,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听到了________。
( 3 )阅读这首词和《宿律德江》,补全下面的对话。

《宿建德江》和本词都描写了月夜的景色,但我不知道它们的区别,你能给我讲讲吗?

没问题,《宿建德江》中,作者通过“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自己内心的________之情;而本词中,作者通过“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自己内心的________之情。

( 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仲秋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B: 这首词既写了景,也写了人,用侧面烘托、动静相映的手法,把景和人写得生动活泼,给人以美的享受。
C: 上阕中的惊鹊、鸣蝉、蛙声以动写静,突出了月夜乡村的温馨;下阕中能表现恬静气氛的景物有疏星、微雨等。
四、 现代文阅读(分值:20分)
[查看原题]阅读理解。

仙人球的风采

仙人球不像月季花那样芳香醉人,不像马蹄莲那般洁白俊美,但我却十分喜欢她。仙人球是一种球状植物,身上有一道道的“沟”,沟的边上长满了刺。

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仙人球上探出一个蛇头来,样子十分吓人,看了半天才认出来,原.来是仙人球的花骨朵。过了几天,花骨朵露出两瓣洁白的花瓣,像要挣开蛋壳的小鸡,十分惹人喜爱。又约莫过了二十分钟,花骨朵全部伸展开来,长长的、洁白的花瓣有次序地围成一个喇叭筒,中间生着黄色的花蕊,如同一位柔弱娇贵的公主。

仙人球的美是内在的。她不和别的花争奇斗艳,默默地开,默默地谢,有她自己独特的品格,独特的风采。

( 1 )仙人球开花经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过程,是按________顺序写的。
( 2 )文章画线的句子用了________的写作手法,目的是________。
( 3 )在原文中写出与下面的句子相照应的句子。

仙人球不像月季花那样芳香醉人,不像马蹄莲那般洁白俊美,但我却十分喜欢她。

( 4 )下面哪种说法是最能表达中心思想( )。
A: 短文通过描写仙人球,使读者了解了仙人球。
B: 短文通过介绍仙人球,表达出作者对仙人球内在美的赞美。
[查看原题]

读课文《惟一的听众》全文和课外段《荷包蛋》,然后回答问题。

荷包蛋

一天早晨,父亲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端上桌,父亲问儿子:“吃哪一碗?”

“有蛋的那碗!”儿子指着卧蛋的那碗。“让爸吃那碗无蛋的吧!”父亲说,“孔融7岁能让梨,你10岁啦,该让蛋吧!”

“孔融是孔融,我是我——不让!”儿子态度坚决。

“真不让?”“真不让!”儿子一口就把蛋给咬了一半。

“不后悔?”“不后悔!”儿子又一口,把蛋吞了下去。待儿子吃完,父亲开始吃。当然,父亲碗里藏了两个荷包蛋,儿子看得分明。

“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

儿子显出一脸的无奈。

第二次,那是个星期天的上午,父亲又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端上桌,问儿子:“吃哪碗?”

“孔融让梨,我让蛋!”儿子笑着端起了无蛋的那碗。

“不后悔?”“不后悔!”儿子说得坚决。

儿子吃到底,也不见一个蛋。父亲的碗里,上卧一个,下藏一个,儿子看得分明。

“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

第三次,父亲又做了两碗荷包蛋面条,还是一碗蛋卧上边,一碗上边无蛋。

父亲问儿子:“吃哪碗?”

“孔融让梨,儿子让面——爸爸您是大人,您先吃!”儿子手一挥做“绅士”状。

“那就不客气啦!”父亲端过上边卧蛋的那碗,儿子发现了自己碗里面也藏卧着的荷包蛋。

“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地对儿子说。

( 1 )请概括出语段三个情节的共同点,然后填空。

做面→________→________→总结

( 2 )文中最能揭示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

( 3 )父亲说“孔融7岁能让梨,你10岁了,该让蛋吧!”意图是什么?

( 4 )作者多次引用“孔融让梨”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 5 )谈谈《惟一的听众》、《荷包蛋》这两篇文章中的“老妇人”、“父亲”的教育技巧。

( 6 )生活中,会有很多人关心你,帮助你,教育你,试举一例说说他们是如何帮助、教育你的。

五、 写作题(分值:30分)
[查看原题]习作。

大自然是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是奇妙绚丽的。大自然里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这一切美好的事物一定深深地印在你的脑海中。

要求:①以“___________的大自然”为题,写一篇习作;②用上排比的修辞手法;③不少于5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ξ细雨成沙”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