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六年级 > 期末考试

2021年北京市和平里第九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测试试题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10 20 20 20 30 100
得 分
一、 单选题(分值:10分)
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B: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D: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选择对谚语含义理解正确的选项。(填序号)
( 1 )“不热不长,不热不大。”( )
A: 夏季天气炎热,白天最长,太阳最大。
B: 夏季气温高,不利于动植物的生长。
C: 夏季炎热,对动植物的生长是有利的。
( 2 )“六月六,看谷秀。”( )
A: 公历6月6日,稻谷都成熟了。
B: 农历六月初六时,庄稼已长得很高了。
C: 农历六月初六,农民们可以去看表演。
( 3 )“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 )
A: 处暑节这一天,
“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这里的“热天”指( )
A: 夏天
B: 季节
C: 青少年时期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草原》一文的作者是老舍写的。
B: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C: 多读课外书,可以使我们增长知识和写作水平。
D: 全国各地给灾区人民运去了大批的药品、食品、面包和衣服。
下列四字词语中,结构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呆头呆 脑轻手轻脚
B: 怒气冲冲 得意扬扬
C: 念念有词 侃侃而谈
D: 黑白分明 心满意足
二、 填空题(分值:20分)
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量词。

粒 缕 艘 番
片 层 株 支

一______画报 一______石子
一______帆船

一______话语 一______草滩
一______微云

一______歌曲 一______柳树
一______涟漪

选词填空。

硕大无朋 心驰神往 顾影自怜 孤芳自赏

( 1 )长江三峡,多么美丽,多么迷人,是令我________的地方。
( 2 )一个足不出户,将自我封闭在狭小的天地之中,________的人,能赶得上时代的潮流吗?
( 3 )地球就像一个________的磁石,把所有的东西都牢牢地吸在上面。
( 4 )她觉得二十多年的时光都虚度了,没有什么成绩,所以常常________,独自叹息。

读拼音,写词语。

bó wù nuò màn dǐ mǎ lì kū qì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丁香结》作者______,作品______、______,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
三、 诗歌鉴赏(分值:20分)

赏析感悟。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 1 )这首词的作者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

( 2 )同“路转溪桥忽见”中“见”用法不同的是__________。( )

A: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B: 风吹草低见牛羊。
C: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 3 )用自己的话解释词句的意思。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 4 )根据理解完成填空。

①“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采用的是以动写静的写法,和我们学过的王维的《鸟鸣涧》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有异曲同工之妙。

②“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描写的意境和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________,________”极为相似。

( 5 )从词句中你能够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外类文阅读。

绝句

[宋]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 1 )这首绝美的小诗,写诗人________的乐趣。
( 2 )诗句中“杏花雨”“杨柳风”可以用________这个四字词语来概括。
( 3 )想象“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描述的画面,并写下来。
( 4 )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四、 现代文阅读(分值:20分)
[查看原题]课外阅读。

故乡的“水墨画”

故乡那些长满菱角的池塘是散漫的,远眺像一幅幅大大小小的水墨画,零零散散地卧在村边地头,大的有几十亩,小的仅半亩多。‖

每年初春,过了一冬的池塘便渐渐有了生机。起初,细小的菱叶疏疏朗朗地漂浮在碧水间。一过“黄梅”,菱叶们便争先恐后地涨满池塘,把水面挤得密密匝匝。此时,一张张翠绿的菱叶被支棱得翘了起来,菱盘上缀满了一丛丛白色的、淡红色的小花,微风送来缕缕馨香。红蜻蜓、花蝴蝶、小青蛇,还有鼓眼睛的青蛙,在菱盘上尽情地嬉戏。时常有几个心急的孩子,放学后奔到池塘边,拾一根树枝,拨两三块菱盘过来,翻起来看结了菱角没有。

临近中秋节,故乡的采菱女便开始采“头朝菱”了。穿着各色衣裙的采菱女有的划一叶扁舟,有的荡一只水盆,穿行在绿色的“水巷”里。她们一只手掀起水淋淋的菱盘,另一只手的两个手指轻轻一掐,一只小小的菱角就采撷下来了。刚出水的菱角,鲜嫩、清甜,剥一只丢进嘴里,脆生生、凉津津的,胜似苹果。站在岸边的孩子们早已等不及了,走进凉冽冽的水里。采菱女见了,忙把“船”靠过去,抓一把菱角塞进孩子们的衣袋,孩子们这才欢天喜地地返回岸上。

每当这个季节,故乡的每一扇窗户里,都会飘出扑鼻的菱香,芬芳浓郁,和着夜雾,弥漫整个村庄。家家灶上煮着菱,大人小孩剥着菱。第二天一早,故乡的街头,摊摊担担,那一堆堆溢着清香的菱角,就一个劲儿诱惑你了。‖

而今剥着菱角( )我又徜徉在故乡的( )水墨画( )中了(
)我看到了池塘轻易散不开的浓雾( )荡起木盆( )我也加入了采菱女的行列( )并随手将一只菱角扔进嘴中( )细细咀嚼( )

( 1 )照样子写词语。

①疏疏朗朗:________

②争先恐后:________

( 2 )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 )的水墨画 ( )的菱叶 ( )的菱盘 ( )的菱香

( 3 )在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的( )处加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 4 )品析句子,回答问题。

故乡那些长满菱角的池塘是散漫的,远眺像一幅幅大大小小的水墨画,零零散散地卧在村边地头。

①“水墨画”指的是________。

②这句话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用以上修辞手法仿写一句话:________

( 5 )“她们一只手掀起水淋淋的菱盘,另一只手的两个手指轻轻一掐,一只小小的菱角就采撷下来了。”句中的“掀”“掐”是写什么动作?表达了怎样的心情?[查看原题]

文段理解。

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每一个舞姿都使人颤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

  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像力的安塞腰鼓!

  愈捶愈烈!形体成了沉重而又纷飞的思绪!

  愈捶愈烈!思绪中不存任何隐秘!

  愈捶愈烈!痛苦和欢乐,生活和梦幻,摆脱和追求,都在这舞姿和鼓点中,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简直像来到另一个星球。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 1 )前面五段重点写( ):

A: 舞姿  
B: 舞姿与鼓点的交融
C: 鼓点 
D: 舞姿与鼓点交融产生的神奇效果
( 2 )下列说法不对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用了排比修辞,描写舞姿给人的感觉。
B: 第二段中的“痛快”、“蓬勃”都是形容词使动用法。
C: 第三、四、五段形式上用了排比修辞,内容上意思完全是并列的。
D: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可理解为以“鸡啼”反衬寂静,当鼓声停止后,人们仍沉浸在激情中,好像炽热后的沉寂。
( 3 )如何理解“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至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这句话?

五、 写作题(分值:30分)
[查看原题]习作天地。

题目:一次有趣的活动

要求:(1)写一次活动,要体现出“有趣”二字。注意要把活动的过程、场面写清楚,还要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的进行描写。(2)不少于500字。(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等。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目送你离开我的世界≈”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