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10 | 20 | 2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查看原题] 选择题,仔细听,认真想,完成下列小题。 ( 1 )苏尔瓦多说:“ 。“( ) A: 即使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把握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抓住了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B: 语言不灭,民族不亡。 ( 2 )法国每年都要举办 活动,是为了使国人珍爱自己的语言。( ) A: 家庭比赛活动 B: 家庭语言文字比赛活动 C: 家庭法语听写比赛活动。 |
2、[查看原题] 我会读。 “奶奶!”小女孩叫起来,“啊!请把我带走吧!我知道,火柴一灭,您就会不见的,像那暖和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一样,就会不见的!” 读这一段话时,应该用()。 A: 高兴的语气,节奏快,声音高;B: 难过的语气,节奏慢,声音低; C: 急切而痛苦的语气,节奏快,声音高 D: 急切而高兴的语气,节奏慢,声音高; |
3、[查看原题] 下面句子中所采用的描写方法有误的是( ) A: 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语言描写) B: 地扫的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环境描写) C: 老罗朝着小嘎子招手,小嘎子赶紧蹬小瓮,爬大缸,翻上墙头。(动作描写) D: 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神态描写) |
4、[查看原题] 选择正确的答案,把序号写到括号里。 ( 1 )下列词语中搭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发扬缺点 安排工作 反映情况 B: 提高认识 价格高贵 保卫公物 C: 改善生活 天气晴朗 身体强壮 D: 发现问题 远大理想 参观经验 ( 2 )“村庄惊醒了”的句意理解正确的是( )。 A: 这是拟人句,村民都被突如其来的洪水惊醒了。 B: 村庄睡醒了,村民们也睡醒了。 C: 这是拟人句,村庄被洪水惊醒了。 D: 这是比喻句,村庄和村民都被洪水惊醒了。 ( 3 )“你知道吗?”桑娜说,“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是桑娜告诉丈夫,邻居西蒙死了。 B: 提示词“说”放在一句话的中部,“说”字后面用逗号是对的。 C: 是桑娜告诉丈夫,邻居西蒙死了,然后想慢慢引到西蒙的孩子身上。 D: “你知道吗”是反问句。 ( 4 )下列对有关文化和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B: 《桥》的作者是当代作家谈歌。 C: 《在柏林》的作者奥莱尔,是美国女作家。 D: 高尔基根据自己的经历撰写了自传体三部曲《童年》《我的母亲》《我的大学》。 |
5、[查看原题] 下面词语中有一个下划线字的读音是错误的,找出来( ) A: 倾诉(qīng) B: 琴弦(xián) C: 缝隙(xī) D: 参差(cī) |
1、[查看原题] 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 坚持______ ______纯朴 优良______ 维持______ ______纯洁 优秀______ 保持______ ______纯熟 优质______ |
2、[查看原题] 根据课文《安塞腰鼓》内容填空。 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______的鼓点;旋风一样,是______的流苏;乱蛙一样,是______的脚步;火花一样,是______的瞳仁;斗虎一样,是______的风姿。 |
3、[查看原题] 选字填空。 既 ( 2 )________然母爱如此不可思议,那么拥有者便是一个幸运儿了。 ( 3 )一场春雨从天而降,大________是天上的仙人失手打翻了酒杯。 ( 4 )忧时原是诗人职,莫怪吟中感________多。 |
4、[查看原题] 为加下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居高临下______ ①靠近 ②对着 ③来到 ④将要 身负重伤______ ①承担 ②失败 ③遭受 ④享有 引上绝路______ ①停止 ②达到极点 ③走不通的 大举进攻______ ①提出 ②推选 ③动作 ④抬起 |
1、[查看原题]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山夜月 于史良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 1 )这首诗如用诗中一个字来概括作者对景物的感受,这个字是“________”。( 2 )结尾用南望的景物作结,照应了开头的“________”一词,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思想感情。 ( 3 )说说诗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的意思。 |
2、[查看原题] 阅读诗词,完成练习。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 1 )这首词的作者是毛泽东,主要描写红军长征途中攻打娄山关战斗的情景。词可分为________两阕。上阕主要写战斗的残酷激烈,从词中的“________”可以看出。下阕主要写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大无畏精神和胜利后娄山关的壮美景色,词中“________”写了娄山关的壮美景色。( 2 )写出词中的拟人句:________。 ( 3 )用横线画出词中的比喻句________,并说说把________比喻成________,把________比喻成________。 ( 4 )你读过的毛泽东的诗词还有:________。 |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最后四根棒冰
三十多年前的一个夏天,上海西区的一条马路上,一个小男孩拎着一只大口颈的冷饮瓶,一遍又一遍地叫喊着:“棒冰,光明牌赤豆棒冰——”小男孩的嗓子因为累,因为着了凉而有些沙哑。冷饮瓶里能装两打棒冰,全部卖掉的话,可以赚一毛四。
那天下午,天突然变脸,下了一场雨,街头巷尾竟然凉飕飕的。小男孩的瓶里还有四根棒冰,如果卖不掉的话,隔上一天就会化掉,一天吆喝的结果只够保本。天色又是一阵阴暗,风紧起来。小男孩望着行色匆匆的行人,绝望得几乎哭出声来。
马路的一头,相继出现了三辆人力板车。车上堆着装得很高的货,车夫们双手把着长长的木把手,肩上套着纤绳,弓着腰,一步一蹬地朝小男孩这儿移来。
第一辆车在小男孩面前停住,等后面两辆赶上来。
“老大爷,买根棒冰吧!”小男孩鼓起勇气,上前一步。车夫不在意似的摇摇头。
“老大爷,我妈病了。今天我头一次顶替她,没想到……”小男孩怯怯地带着哭腔,“这些棒冰卖不掉的话,就……”
车夫的目光落在小男孩的身上,满脸的皱纹聚拢起来,如沙丘上的波痕,粗犷中不失温和。他扫了眼赶到跟前的另外两辆车,对小男孩说:“你还有几根棒冰?”“四根。”“好吧,我全买下了。”车夫掏出钱,小男孩惊喜万分。他接过钱,捧出四根棒冰。“不,三根就够了。还有一根,就算我请你的。我知道你也舍不得尝尝棒冰的滋味的。”车夫说着,不容争辩地把一根棒冰留在瓶里。他抽出那只粗糙的大手,在小男孩头上摸了一下,小男孩觉得一股暖流从头顶传到心里,鼻腔不觉一酸,眼眶里顿时充满了泪水。
这天,小男孩带着最后一根棒冰回到家。他想让发烧的母亲吃了棒冰退些热度。他跟母亲讲了刚才发生的事,母亲听完,欠起身,双手搂着儿子瘦瘦的肩胛,说:“孩子,你长大以后,不管成了怎样的大人物,也不能忘记今天的事。”小男孩使劲点点头。
那个小男孩就是我。那年,我八岁。
三十多年过去了,但是,那个在雨后的凉意中出现在我面前的老车夫的印象不仅没有消退,反而随着岁月的推移而越显清晰,他使我懂得怎样做一个平凡而善良的人——纵然在世情变幻的生活中。
( 1 )小小词语林。①写近义词。
绝望________ | 顶替________ | 温和________ |
②写反义词。
聚拢________ | 清晰________ | 善良________ |
①把表现车夫神情、动作、语言的词句用曲线画出来。
②把母亲的话用“________”画下来。
( 3 )话题对对碰。读了这篇文章,我想________。
[查看原题]课外阅读。鲁迅和萧红
一九三四年十月,一个二十三岁的东北姑娘,突然闯进鲁迅先生的生活,她立即引起鲁迅先生的注意。先生待她如亲人,视她如调皮的女儿,她就是萧红。
一个陌生的东北姑娘,从遥远的关外来到举目无亲的上海。原来一颗对未来充满幢憬的心,被几年的流浪生活打击得已经冰冷了。然而,当她找到鲁迅先生以后,她的希望产生了,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
在这以前,这世界上已经有了一个寂寞的萧红,一个在生活中挣扎搏斗的东北姑娘。萧红呢,从小得不到父爱,没有家庭的温暖,她把鲁迅当作老师和父亲。原来的一双对人间有些怀疑的眼睛.一下子便明亮起来;一个孤立无援的贫弱女孩子一下子找到了自己的家。
鲁迅先生一家同这个东北姑娘一见如故。鲁迅先生喜欢她,关怀她;许广平同情她,爱她,处处照应她。甚至连小海婴(周海婴,鲁迅先生的独生儿子)也不愿意离开这位年轻的、梳着两条小辫子的东北阿姨。萧红成了鲁迅先生家中的常客,亲密得宛如一家人。
萧红,正是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下闯进了上海文坛。从此,一股沁人心脾、清新如朝霞的风便吹进了文艺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才华的青年女作家诞生了。
萧红在文坛上健步地奔跑。人们看到她前进的脚印下,也流着一位慈祥老人的汗珠,这位老人正是伟大的鲁迅。
( 1 )给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①举目无亲( )
A.抬起 B.全 C.推选 D.举动
②一见如故( )
A.原来的 B.原因 C.老朋友 D.故意
( 2 )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①当她找到鲁迅先生以后,她的希望产生了,心里的冰块开始融化了。
“心里的冰块”是指萧红________,“冰块开始融化了”是因为________。
②萧红在文坛上健步地奔跑。人们看到她前进的脚印下,也流着一位慈祥老人的汗珠,这位老人正是伟大的鲁迅。
“健步地奔跑”是指________,
“汗珠”喻指________
( 3 )通过上一题的分析,说说为什么鲁迅先生能够让萧红“心里的冰块”融化并最终促使萧红在文坛上“健步地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