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10 | 20 | 2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查看原题] |
2、[查看原题] 对本文《安塞腰鼓》写作特点的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B: 文章以“好一个安塞腰鼓”为线索,反复咏叹,通过鼓在搏击,情在燃烧,歌颂了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 C: 课文自始至终,一直保持着快速的节奏。快节奏使内容表达得更热烈、更激荡,充分表现了生命和力量喷薄而出的神韵。 D: 让我们大声朗读这篇文章,体会它那恢弘的气势,跟上它那铿锵的节奏,让让我们的心灵随之激荡吧! |
3、[查看原题] 以下句子中,修辞手法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 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 B: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 C: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 D: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
4、[查看原题] 选择题。 ( 1 )“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千钧一发的时刻”指的是( ) A: 我军部队把国民党军五十七师紧紧包围在沙土集村,打响了激烈的围歼战。 B: 突击连冲了过进去,后续部队在黑暗中遭到阻击,和突击连失去联系,找不到突破口。 C: 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缺口,突击连已经冲了进去。 ( 2 )下面关于课文写作方法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课文由天安门广场的灯光写起,回忆往事。 B: 开头和结尾相互照应,显得结构紧凑。 C: 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展现郝副营长为理想而献身的无私和伟大。 |
5、[查看原题] 对文章《 竹节人 》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一、二自然段统领全文。 B: 全文围绕“迷”这个词展开。 C: 竹节人受到老师的喜爱,说明老师让自己玩有私心。 D: “大步流星、怒气冲冲”,表现了老师威严的形象。 |
1、[查看原题] 人面不知何处去,______。 |
2、[查看原题] 佳句赏析 ①用父亲和妹妹的话来说,我在音乐方面简直是一个白痴。 文章开头直接点明父亲和妹妹的做法,为下文“我”______作了铺垫,同时也与下文______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侧面赞美了______。 ②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这句话写出了______,以及“我”为能找到这样安静的练琴环境的心情。沙沙的足音在“我”听来,竟成了一曲悠悠的小令,形象地说明______。 ③那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 句子用“唯一”来修饰限制“听众”,有“______”的意思。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我”唯独想起的是这位自称“耳聋”的老人,表明______。句子写出了“我”对老人的______,同时点明了______。 |
3、[查看原题] 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苍穹 ______ 孕育______ 冠冕 ______ 摇曳 ______ 旖旎 ______ 馥郁______ 硕大______ 琼浆______ 鸣啭 ______ 婆娑 ______ |
4、[查看原题] 《草原》一文作者按______顺序叙述,先描写______;再描写______和草原联欢的情形。通过这些所见、所闻、______,赞美了______。“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是:______。 |
1、[查看原题] 比喻可分为明喻、隐喻(暗喻)和借喻三类。有“好像”“像”“是”一类词的句子,不一定都是比喻句。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关键要看句子里是不是有本体或喻体。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从巍峨峻拔的高原走来, 我是冰山上的一朵雪莲; 从碧波环抱的宝岛走来, 我是海风中的一只乳燕; 从苍苍茫茫的草原走来, 我是蓝天下翱(áo)翔的雏鹰; 从七沟八梁的黄土坡走来, 我是黄河边鲜嫩的山丹丹。 啊!神州大地生长的希望, 我们是中华的少年! ( 1 )找出本节的比喻句,勾画出来。( 2 )本节除了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还有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手法。 ( 3 )作者为什么用“雪莲”“乳燕”“雏鹰”“山丹丹”来比喻中华少年? |
2、[查看原题]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注释】①烟渚(zhǔ):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洲。②天低树:天幕低垂,好像和树木相连。 ( 1 )“移舟泊烟渚”的“泊”字的读音是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 2 )本文运用的写作手法是( )。 A: 借景抒情 B: 托物言志 C: 借物抒情 ( 3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请你把这句话改写成现代汉语:________ |
青年时期的毛泽东
毛泽东同志从青年时期就热爱学习。他顽强刻苦的学习精神远远超过一般人。
毛泽东同志酷爱学习,他充分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在湖南一师学习的时候,他每天很早就起床,冷水浴后就到自修室去,对着窗前熹微的晨光,高声朗读英文或古典文学。等天大亮了,同学们都来了,他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
一天六节课,他每天都抓紧课余时间把作业做好,然后就到阅览室去看书或看报。晚上,学校规定的两个小时自习时间,他总是阅读从图书馆借来的哲学、历史、社会科学等方面的书籍,边读边做笔记,从不浪费一分一秒。星期天,他除了爬山、游泳,还去听学术讲座,有时还到一些他敬仰的老师家里去请教学业,从不白白度过。
毛泽东同志不但抓紧时间读书,而且读得特别认真。凡是他自己的书,遇到重要的、精辟的地方,他都要加圈加点,有时还在书页的空白处写上自己的看法。在一本只有十万字的书上,他就用工整的小楷写了一万二千多字的批语和提纲。许多地方都用黑红颜色的毛笔加上圈点、单线、双线、三角、叉等各种符号,标明书的重要之处,可见他读书的态度是多么认真,理解得多么深透。
毛泽东就是这样孜孜不倦地学习,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终于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 1 )文章的中心句是( )A.总领全文 B.承上启下 C.总结全文
( 4 )下列能表现毛泽东同志抓紧一切机会学习的两项是( )采 花
可校园花坛西边的丁香丛里却出现了一个不和谐的身影,这个身影鬼鬼祟祟的,不知道在做什么。
雷厉风行的班长王寒冰正好经过这里,他三步并作两步走了过去,这不是和自己同班的淘气包张明吗?他居然在采丁香花。王寒冰怒喝一声:“张明!住手!’,张明被吓了一跳,等看清楚来人是谁,他长吁了一口气,恢复了平时淘气捣蛋的模样:“我以为谁呢,班长大人有何指教?”王寒冰看他一点儿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顿时气不打一处来。张明看班长生气了,就从花坛上跳下来说:“我是觉得花香,所以忍不住闻了闻,我先走了啊。”王寒冰怎么可能让张明这么轻易地走呢,他拎着张明的衣领,直接去了班主任李军老师的办公室。
“为什么要采花呢?”老师问。张明红着脸说:“我听说丁香花泡茶能润喉,我想送给老师保护嗓子。”“你早说呀,”王寒冰喊起来.“早说我帮你一起采啊!“李老师感动之余,又忍不住教导他们:“老师谢谢你们,但不管是什么原因,采花都是不对的。再说,新鲜的丁香花是不能泡茶的哟。”
“啊……”一件出于好心却荒诞的事情就这样过去了,留下的是弥漫在空中的花香和浓浓的师生情。
( 1 )清在开头加一段环境描写,要与结尾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