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小学语文试题: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低温世界中各种物质会呈现奇特的景象。零下194℃时,空气会变成浅蓝色的液体,叫作“液态空气”。若把梨放在液态空气里浸泡,它就会变得像玻璃一样脆;若把鸡蛋、石蜡放在液态空气里,它们则会像萤火虫似的发出荧光。在零下100℃到零下200℃时,汽油、煤油、水银、酒精都会变成硬邦邦的固体;二氧化碳则变成了雪白的结晶体;平时富有弹性的橡皮变得很脆;钢铁也变成了“豆腐”……人们利用许多物质在低温下变脆这一特性,发明了一种低温粉碎技术。现代城市中充斥着各种废物,如废汽车、废轮胎、废塑料、废钢铁等。在应用低温下液氨冷却处理后,这些物质的抗冲能力大大降低,呈现脆性龟裂,给粉碎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这种低温粉碎方法还用于粉碎肉类,能做到骨、皮、肉一次性干净利索地分离。

低温世界还是农业生产中除虫灭害的得力助手。人们以往在田鼠的洞穴中注入化学农药灭鼠,这种方法不仅花钱多,而且会使土壤受损。改用低温农药后,将少量液氨注入鼠穴中,由于低温液氨是高压缩状态,释放之后,在穴中其体积急速扩大700至800倍,随即汽化后的氨以相当快的速度从洞中向外推出,把穴中的空气排净,致使田鼠窒息而死。低温农药无害、快速、有效,已引起广大农民的关注。

低温技术能快速打捞沉船。常规打捞沉船的方法是将高压气体压入,使船内积水排出,沉船得到浮力而露出水面,但这种打捞法要花一整天。采用低温打捞,只要向船舱灌入液氨,低温液氨便会爆炸般地膨胀,产生的高压气体使舱内积水迅速排出。英国一家低温公司将船只沉入英吉利海峡9米深的海水中,然后把近20升液氨压入沉船舱内,仅用30秒钟,就使沉船露出了水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低温世界将更多地为人类造福。从食品保存到生命冷冻,从工业生产到尖端超导技术等各个方面,都会有低温世界的奇迹。

( 1 )根据内容,给短文定一个题目,最恰当的是( )
A: 低温世界与高温世界
B: 奇特的景象
C: 低温世界的奇迹
D: 低温技术的应用
( 2 )低温打捞与常规打捞方法相比,最大的优点是( )
A: 低温打捞成本低。
B: 效率高,节省时间。
C: 安全可靠。
D: 不需要人工操作。
( 3 )短文第3自然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
A: 列数字、打比方
B: 作比较、举例子
C: 列数字、举例子
D: 下定义、分类别
( 4 )用低温灭鼠的原理是什么?请根据短文第2自然段的内容概括回答。
( 5 )请发挥自己的想象,说一说科技的发展带给你的感受。

考点:

说明文

答案:

( 1 )C
( 2 )B
( 3 )B
( 4 )低温液氮释放之后体积会急速扩大,能把鼠穴中空气排净,使田鼠窒息而死。
( 5 )略

扩展学习

1、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皮鞋匠静静地听着。②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____。③月亮起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____。④忽然,海面上____了大风,____了巨浪。⑤月亮在乌云中穿行,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____……⑥皮鞋匠看妹妹,月亮正照在她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⑦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_____的大海……

( 1 )这段话是选自课文《______

2、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主题阅读拓展。

光明的心曲

傍晚,最后一抹斜阳穿过窗外的绿叶,幽幽地照到我写字桌旁的白墙上,开始是许多斑驳的橙色光点,恍若一片微波荡漾的湖泊,然后暗下来,暗下来,光点由橙色转为暗红,并且奇怪地凝成两个椭圆的光团,无声无息地闪烁着……无意中见到的新鲜的景象,总是会引起我的遐想。对着墙上这两团闪闪烁烁的夕晖,我发愣了,总觉得它们像什么。闪着火苗的、深沉的、在幽暗中透出亮色的它们,像什么呢?

蓦地,我的眼前闪出一双眼睛来,一双小姑娘的眼睛,一双黯淡的眼睛,一双燃烧着希望之火的眼睛……

也是在一个晚霞似火的黄昏,从街心花园的林荫深处,飘出一阵优美的歌声,唱歌的是一位小姑娘,在手风琴的伴奏下,她唱着:“在那遥远的地方,清泉在流淌,阳光在歌唱,心儿啊,飞向那遥远的地方……”歌声像清泉,叮叮咚咚地在暮色中流;歌声像阳光,洒在浓浓的绿荫深处。看见唱歌的小姑娘了,一件白色的连衣裙在晚风中飘拂,一只天蓝色的大蝴蝶结,随着歌声在她的头顶上飞舞。她唱得那么动情,我迎面走去,她竟仿佛没有看见,依然优美地唱着:“在那遥远的地方……”

看清她的眼睛时,我不由倒抽了一口冷气:一双多么漂亮的大眼睛,然而,又长又黑的睫毛下,覆盖着一层灰色的翳——啊,竟是一个盲姑娘!

我站住了,心头一阵震颤,这样美妙,这样无忧无虑的歌声,怎么可能是从一个盲姑娘的口中唱出的?

“……清泉在流淌,阳光在歌唱……”

歌声依然在飘荡。盲姑娘,(táo zuì)________在她的歌声里。她两手合抱成一个拳头,紧紧地贴在胸口,头微微昂起,仿佛在遥望着远方:那流着清泉、飘着阳光的远方,那开满五彩缤纷的花儿的远方……从她的清脆而又纯美的歌声里,从她的幸福而又神往的微笑里,我似乎也看到了她向往的那个光明灿烂的远方。我知道,在她的憧憬里,这远方绝不是虚幻的,它足以驱散她眼前的黑暗。

唱吧,盲姑娘,你有一颗热恋光明、向往光明的心,你的生命之路,是不会黯淡无光的。

拉手风琴的是位年轻的母亲,她凝视着自己的女儿,手指轻轻地在琴键上移动。也许,女儿直到现在,还不知道母亲是什么模样,还不知道阳光是怎么一回事。然而,从这位母亲紧抿的嘴唇上,从那闪着泪光的眼睛里,我知道了她的心思,她要用一颗母亲的心,为女儿点燃希望之火。她满怀深情地拉着琴……

我慢慢地走了,盲姑娘的歌声却久久地跟随着我,环绕着我:“在那遥远的地方……”周围那一片悄然飘落的夜色,仿佛被她的歌声照亮了。我的眼里,只有叮咚作响的清泉,只有新鲜灿烂的阳光,还有一对向光明的天空奋力扑腾的柔嫩的翅膀,还有一双燃烧着希望之火的眼睛……

墙上的夕晖早已消失,夜色在我的小屋里(mí màn)________,

盲姑娘的那支闪着光芒的歌,却又在我的心中响起来……

( 1 )根据短文中所给的拼音,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词语。
( 2 )从记叙的顺序看,本文运用了( )。
A: 顺叙
B: 插叙
C: 倒叙
D: 补叙
( 3 )从第2自然段中找出与“墙上的夕晖早已消失”相照应的一句话,找出来。
( 4 )对歌声在文中反复出现的作用,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表现了盲姑娘的音乐天赋。
B: 作为线索,使全文更加紧凑。
C: 烘托人物性格,表现盲姑娘对光明的向往。
D: 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感染力。
( 5 )对“我知道,在她的憧憬里,这远方绝不是虚幻的,它足以驱散她眼前的黑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句写了“我”听盲姑娘唱歌时的感想。
B: “我”相信盲姑娘从这歌声中获得了鼓舞自己的信心。
C: 这歌声能把当时悄然飘落的夜色驱走。
D: 句中的“黑暗”指盲姑娘因残疾而遇到的人生困难。
( 6 )母亲给女儿拉琴,这是因为________。(用文中的话填空)
( 7 )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母亲热爱女儿。
B: 人类热爱音乐。
C: 人类不能没有理解、同情。
D: 人类向往光明。

3、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课外阅读

峨眉山人

十月的峨眉,像一壶鼎沸多时的开水突然冷却下来。炎夏盛暑过去,秋意袭来。在阴雨蒙蒙的日子里,我们来到峨眉山脚下,抬头望去,似云,似雾,似烟,似气,模糊一片。这是个容易挑人思绪、引人遐想的所在。

从洪椿坪向上,是一路险途,能见到戏弄人甚至搞恶作剧的猴子。我和两位同伴,向前走一段,去迎迎将要从金顶胜利归返的伙伴。心想,说不定还能见到逗乐的猴子。在成都时为猴子准备的食物还不曾打发,一直放在手提包里。渐渐听到了脚步声,走近了,才知道不是我们的同伴,是两个背空篓筐的汉子,他们步履稳健轻快,使人想起家乡的樵夫。在洪椿坪庙子大门口,他们停下来小憩。一个年近六十,一个年近五十,额角都沁满汗珠。他们是山下的农民,每天背一百三十斤煤上金顶,早出晚归,风雨无阻,往返多年了。他们开玩笑说,几代猴子都认识他们了,从不向他们讨食。望着他们悠然抽烟的神情,我脱口问道:“每天这样上下,不累吗?”那位年纪大的漫不经心地说:“习惯了,跑熟了。”另一位补充说:“山上天天要烧煤。”

晚上,我们这些从山上下来的和从山下上来的全汇聚在庙子里,没有一个不感到疲劳。我们用热水烫脚,美美地躺在洁净的客房里休息、回味。

在未上山之前,我听去过峨眉山的人说,山上用水,尤其是热水很不方便。但此行我们住过的几处,食用水都很方便,因为山上有成堆的煤,有一个个老年、中年、青年的背煤人。

次日清晨下山,将近十点来到一线天,这是峨眉山中风景最秀丽奇特的地方。瀑布直泻而下,山涧泉水汩汩,两岸险峰不绝,游人无不在此驻足观赏。我不由拿起自带的相机。当我对准镜头,反复寻找角度时,从远处山下,稳健轻快地上来三个人。近了才看清,打头的两个,就是昨天傍晚分手的背夫,还是背着煤,多了一个年轻的,一点没少背。他们停步,用手棍支撑背篓,问我们累不累?我反问他们累不累,怎么这么早又上山?他们说:“睡一觉就缓过来了,天凉了,山上要储煤过冬。”说罢,又拾级而上。我突然强烈地感到,他们才是这如画风景里的主人。我迅疾拿起相机,顾不得对焦距,将他们的背影摄下。

前些天报载,上峨眉山的汽车正式通车了,这真好。不过这样,也许见不到那负重而行的背煤人,那令人怀念、崇敬的峨眉山人了,哪怕是见见他们模糊的背影也是好的。

( 1 )“十月的峨眉,像一壶鼎沸多时的开水突然冷却下来。”这句话中的一组反义词是________和________,意思是峨眉山的天气由________转________。
( 2 )“那位年纪大的漫不经心地说”,“漫不经心”的意思是________,在这里表明那位背煤人________
( 3 )“我们”在山上住的地方食用水之所以都很方便是因为________。
( 4 )请概括出第二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的段意。
( 5 )作者写最后一个自然段的目的是( )。
A: 告诉我们峨眉山的交通比以前便利了
B: 表示作者还想见见峨眉山背夫的背影
C: 表达作者对峨眉山背夫的怀念、崇敬之情
D: 告诉我们通车后就看不到峨眉山的背夫了
( 6 )读完文章你认为谁是峨眉山的主人?说说你的理由。
【经典名句欣赏】
【经典诗词推荐】
【精品诗词推荐】
作者名家
诗词分类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