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小学语文试题: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主题阅读拓展。

光明的心曲

傍晚,最后一抹斜阳穿过窗外的绿叶,幽幽地照到我写字桌旁的白墙上,开始是许多斑驳的橙色光点,恍若一片微波荡漾的湖泊,然后暗下来,暗下来,光点由橙色转为暗红,并且奇怪地凝成两个椭圆的光团,无声无息地闪烁着……无意中见到的新鲜的景象,总是会引起我的遐想。对着墙上这两团闪闪烁烁的夕晖,我发愣了,总觉得它们像什么。闪着火苗的、深沉的、在幽暗中透出亮色的它们,像什么呢?

蓦地,我的眼前闪出一双眼睛来,一双小姑娘的眼睛,一双黯淡的眼睛,一双燃烧着希望之火的眼睛……

也是在一个晚霞似火的黄昏,从街心花园的林荫深处,飘出一阵优美的歌声,唱歌的是一位小姑娘,在手风琴的伴奏下,她唱着:“在那遥远的地方,清泉在流淌,阳光在歌唱,心儿啊,飞向那遥远的地方……”歌声像清泉,叮叮咚咚地在暮色中流;歌声像阳光,洒在浓浓的绿荫深处。看见唱歌的小姑娘了,一件白色的连衣裙在晚风中飘拂,一只天蓝色的大蝴蝶结,随着歌声在她的头顶上飞舞。她唱得那么动情,我迎面走去,她竟仿佛没有看见,依然优美地唱着:“在那遥远的地方……”

看清她的眼睛时,我不由倒抽了一口冷气:一双多么漂亮的大眼睛,然而,又长又黑的睫毛下,覆盖着一层灰色的翳——啊,竟是一个盲姑娘!

我站住了,心头一阵震颤,这样美妙,这样无忧无虑的歌声,怎么可能是从一个盲姑娘的口中唱出的?

“……清泉在流淌,阳光在歌唱……”

歌声依然在飘荡。盲姑娘,(táo zuì)________在她的歌声里。她两手合抱成一个拳头,紧紧地贴在胸口,头微微昂起,仿佛在遥望着远方:那流着清泉、飘着阳光的远方,那开满五彩缤纷的花儿的远方……从她的清脆而又纯美的歌声里,从她的幸福而又神往的微笑里,我似乎也看到了她向往的那个光明灿烂的远方。我知道,在她的憧憬里,这远方绝不是虚幻的,它足以驱散她眼前的黑暗。

唱吧,盲姑娘,你有一颗热恋光明、向往光明的心,你的生命之路,是不会黯淡无光的。

拉手风琴的是位年轻的母亲,她凝视着自己的女儿,手指轻轻地在琴键上移动。也许,女儿直到现在,还不知道母亲是什么模样,还不知道阳光是怎么一回事。然而,从这位母亲紧抿的嘴唇上,从那闪着泪光的眼睛里,我知道了她的心思,她要用一颗母亲的心,为女儿点燃希望之火。她满怀深情地拉着琴……

我慢慢地走了,盲姑娘的歌声却久久地跟随着我,环绕着我:“在那遥远的地方……”周围那一片悄然飘落的夜色,仿佛被她的歌声照亮了。我的眼里,只有叮咚作响的清泉,只有新鲜灿烂的阳光,还有一对向光明的天空奋力扑腾的柔嫩的翅膀,还有一双燃烧着希望之火的眼睛……

墙上的夕晖早已消失,夜色在我的小屋里(mí màn)________,

盲姑娘的那支闪着光芒的歌,却又在我的心中响起来……

( 1 )根据短文中所给的拼音,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词语。
( 2 )从记叙的顺序看,本文运用了( )。
A: 顺叙
B: 插叙
C: 倒叙
D: 补叙
( 3 )从第2自然段中找出与“墙上的夕晖早已消失”相照应的一句话,找出来。
( 4 )对歌声在文中反复出现的作用,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表现了盲姑娘的音乐天赋。
B: 作为线索,使全文更加紧凑。
C: 烘托人物性格,表现盲姑娘对光明的向往。
D: 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感染力。
( 5 )对“我知道,在她的憧憬里,这远方绝不是虚幻的,它足以驱散她眼前的黑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句写了“我”听盲姑娘唱歌时的感想。
B: “我”相信盲姑娘从这歌声中获得了鼓舞自己的信心。
C: 这歌声能把当时悄然飘落的夜色驱走。
D: 句中的“黑暗”指盲姑娘因残疾而遇到的人生困难。
( 6 )母亲给女儿拉琴,这是因为________。(用文中的话填空)
( 7 )对本文主题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母亲热爱女儿。
B: 人类热爱音乐。
C: 人类不能没有理解、同情。
D: 人类向往光明。

考点:

散文

答案:

( 1 )陶醉 弥漫
( 2 )C
( 3 )对着墙上这两团闪闪烁烁的夕晖。
( 4 )A
( 5 )C
( 6 )【第1空】她要用一颗母亲的心,为女儿点燃希望之火
( 7 )D

扩展学习

1、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课内阅读,回答相关的问题

《别饿坏了那匹马》片段

有一天,我一如既往地背着马草走向他的书摊。一如往日,他冲着里屋叫道:“碧云,快出来提马草!”接着喊了数声,可碧云迟迟没有出来。“是不是有事出去了?”他疑惑地自语道。

“我自己提进去吧。”说着,我往他身后的木板房走去。

“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掎,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

“没事,别饿坏了那匹马。”我没有听他的劝阻,提着马草推开了那扇吱呀作响的门。

“回来!”他在身后喊道,“那马会踢伤你的!”

可是迟了_____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_____那匹马呢_____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_____

我扭头冲了出来,直想哭。

( 1 )在文中的横线处填上标点。

可是迟了________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________那匹马呢________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________

( 2 )短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

( 3 )“我”为什么“直想哭”?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想对这位“身残心美”的青年说点什么?

2、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真爱这一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 1 )“好的故事”是指________。
( 2 )你对选文第一段是怎样理解的?
( 3 )本文开头和结尾两次写到“昏沉的夜”,怎样理解?

3、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课外阅读。

活在人类的心里

在千万个悲伤的面孔和哀痛的心灵的围绕中,鲁迅先生安静地躺下了,——正当黄昏朦胧地掩上大地,新月投着凄凄的光的时候。

我们听见了人类的有声或无声的唏嘘,看见了有形和无形的眼泪。没有谁的死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哀伤;而同时,也没有谁活的时候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欢笑。

只有鲁迅先生。

每次每次,当鲁迅先生仰着冷静的苍白的面孔,走进北大的教室时,教室里两人一排的座位上总是挤坐着四五个人,连门边连走道都站满了校内的和校外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学生。教室里主宰着极大的喧闹。但当鲁迅先生一进门立刻安静得只剩下呼吸的声音。他站在讲桌边,用着锐利的目光望了一下听众,就开始了《中国小说史》那一课题。

他的身材并不高大,常穿着一件黑色的、短短的旧长袍。不常修理的粗长的头发下露出方正的前额和长厚的耳朵,两条粗浓方长的眉毛躺在高出的眉棱骨上,眼窝是下陷着的,眼角微朝下垂着,浓密的上唇上的短须掩着他阔的上唇,——这种种看不出来有什么奇特,既不威严,也似乎不慈和。说起话来,声音是严缓的,既不抑扬顿挫,也无慷慨激昂的音调。他那拿着粉笔和讲义的两手,从来没有表情的姿势,帮助着他的语言。

他叙述着极平常的中国小说史实,用极平常的语句,既不赞誉,也不贬毁。

然而,教室里却突然爆发笑声了。他的每句极平常的话几乎都须被迫地停顿下来,中断下来。每个听众的眼前赤裸裸地显示了美与丑,善与恶,真实与虚伪,光明与黑暗,过去、现在和未来。大家在听他的中国小说史的讲述,却仿佛听到了全人类的灵魂的历史,每一件事态的甚至是人心的重重叠叠的外套都给他连根撕掉了。于是教室里的人全笑了起来。笑声里混杂着欢乐与悲哀,爱恋与憎恨,羞惭与愤怒……于是大家的眼前浮露出来了一盏光耀的明灯,灯光下映出了一条宽阔无边的大道……大家抬起头来,见到鲁迅先生苍白冷静的脸上始终不曾流露出过一丝的微笑。

他沉着地继续着他的工作,直至他不得不安静地休息的时候。

还没有见过谁将自己的一生献给全人类,做着刺穿现实的黑暗和显示未来光明的伟大的工作,使那广大的群众欢笑,又使那广大的群众哀伤。

只有鲁迅先生。

他将永远活在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类的心灵里。

( 1 )文章第1自然段破折号后面的语句传达出哪些方面的信息?
( 2 )第2自然段第一句话应如何理解?
( 3 )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 4 )在认真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填空回答问题。

①第4自然段对鲁迅先生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进行了描写,这些描写既突出了鲁迅先生的________,也写出了北大莘莘学子和作者对鲁迅先生的________之情。

②第5、6自然段对鲁迅先生的外貌、讲课声音及语调、语言进行了描写,突出了“________”这一特点。作者这样写,意在用________的写法,表现鲁迅________的特点,突出鲁迅所做的工作是________的伟大工作。

【经典名句欣赏】
【经典诗词推荐】
【精品诗词推荐】
作者名家
诗词分类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