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小学语文试题:五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世界水日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这是第47届联合国大会根据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对世纪行动议程》中所提出的建议而确定的,旨在使全世界都关心解决淡水资源短缺日益严重的问题。

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表面,约百分之七十被海洋覆盖,淡水只有百分之二左右。而在所有淡水中,百分之八十七又储存于两极冰川与永久性“雪盖”中,人类难以利用。因此,全世界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非常有限,而这少得可怜的淡水资源中有一些是已遭到污染的“脏水”。随着世界人口的迅猛增加,人类过度开采、严重浪费和工业污染等,使得淡水资源越来越短缺。由于缺水,一些国家江河干涸,农作物枯萎,牲畜断水,甚至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爆发“水战”。

“世界水日”呼唤地球的儿女,要珍惜每一滴水。

我国已被列入贫水国家名单。尽管我们在水的兴利除弊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与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仍不相称。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必须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

( 1 )这篇短文运用了哪些说明的方法?
( 2 )你了解哪些节约用水的方法,分别介绍给大家。

考点:

课文内容理解 假如没有灰尘

答案:

( 1 )①列数字: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表面,约百分之十被海洋覆盖,淡水只有百分之二左右。而在所有淡水中,百分之八十七又储存于两极冰川与永久性“雪盖”中,人类难以利用。②打比方:而这少得可怜的淡水资源中有一些是已遭到污染的“脏水”。
( 2 )略

扩展学习

1、五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天火之谜

地球上空每年都要发生几十亿次雷暴,它能把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木劈成两半。古时候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那么,雷暴到底是什么呢?这个谜团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解开。

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随着爆炸声,都能毙伤动物„„由此他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1752年7月的一天,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富兰克林在儿子的帮助下,把一只风筝放上了高高的天空。风筝上拴了一根细铁丝,用来吸收云中的“天电”。放风筝的线是用麻绳做的,绳子下端结上一段丝带,在麻绳和丝带的接头处系着一把铜钥匙,富兰克林站在房子里面攥(zuàn)住丝带。风筝越飞越高,远远望去,犹如云海里的一叶小舟,颠簸着,摇晃着。一片乌云掠过风筝上方,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突然,一道闪电劈开云层,在天空划了一个“之”字,接着一个炸雷,大雨倾盆而下。麻绳淋湿后就成了能使电流通过的导体。这时,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它向世人宣告,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上帝的怒火”不过是无稽之谈。∥

后来,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这样,雷电轰鸣时,高大的建筑物就安然无恙(yàng)了。∥

( 1 )请根据所分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

第二段(第2—5自然段):

第三段(第6自然段):


( 2 )用下列词语各造一个句子。

不足为奇

欣喜若狂

2、五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课外阅读。

溪水和石头

一块石头顺着山势又蹦又跳地落到小溪里,挡住了溪水前进的路。那天然生就的棱角,像一把锋利的钢刀,保护着躯体,大有不可侵犯之势。
溪水唱着歌儿,由远而近。

石头说:“伙计,你还是绕道而行吧,不然我会把你劈得落花流水。”溪水说我前进的道路是不会改变的
宁可粉身碎骨 说完 挺身向前 后面的伙伴犹如千军万马前赴后继 不知过了多久,石头锋利的棱角变秃了,高傲的身躯变小了。

溪水依然唱着歌儿,深深地流着……

( 1 )“天然生就”中的“就”如果查字典,应查________部,在这篇短文里“就”字是________的意思。
( 2 )“石头锋利的棱角变秃了,高傲的身躯变小了。”这是因为( )。
A: 溪水不断地冲刷;
B: 石头原来的棱角太锋利;
C: 石头挡住了溪水前进的道路。
( 3 )给短文第二自然段加标点符号。
( 4 )短文结尾处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 5 )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五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课外阅读,回答问题。

最优秀的人是谁

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他在风烛残年之际,想考验和点化一位平时看来很不错的助手。于是,他把那位助手叫到床前,深情地说:“我的蜡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蜡接着点下去。你明白我的意思吗?”助手连忙答道:“明白,您的光辉思想得很好地传承下去。”

“可是,”苏格拉底慢悠悠地说,“我需要一位最优秀的传承者。他( )要富有智慧,( )要具有非凡的勇气和信心。你帮我寻找和发掘这样的人吧!”

“好的,好的。我一定竭尽全力地寻找,决不辜负您的栽培和信任。”助手温顺地说。

苏格拉底笑了笑,没说什么。

那位忠诚而又勤奋的助手,不辞辛劳地到处寻找。可是,苏格拉底都婉言谢绝了他找来的人。病入膏肓(huāng)的苏格拉底硬撑着坐起来,抚着助手的肩膀,说:“真辛苦你了!但是,你找来的人,怎么能成为我的传承者呢?”

“我一定加倍努力。”助手恳切地说,“哪怕找遍五湖四海,我也要找到那位最优秀的人,举荐给您。”

苏格拉底又笑了笑,没再说什么。

半年之后,苏格拉底眼看自己就要告别人世,然而寻找传承者的事还没有眉目,只好再把助手叫到自己的床边。助手泪流满面,沉重地说:“我真对不起您,令您失望了!”

“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说到这里,苏格拉底闭上了眼睛。停顿许久,他又不无哀怨地说:“本来,最优秀的人就是你。你( )不敢相信自己,( )才把自己给忽略了。你要知道,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最优秀的人。关键在于能正确认识自己,推荐自己……”话没说完,一代哲人——苏格拉底就永远地离开了他深切关注的世界……

( 1 )依次填入文中“( )”里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但……而且…… 因为……所以……
B: 因为……所以…… 如果……就……
C: 不但……而且…… 虽然……但是……
D: 虽然……但是…… 因为……所以……
( 2 )“我的蜡所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蜡接着点下去”中,两个“蜡”分别指( )
A: 苏格拉底的蜡烛 新蜡烛
B: 苏格拉底的事业 接班人
C: 苏格拉底的生命 传承者
D: 苏格拉底的财产 儿女们
( 3 )助手不辞辛苦地寻找最优秀的人,唯独没有想到自己,是因为( )
A: 助手为了不辜负苏格拉底的栽培,竭尽全力寻找。
B: 苏格拉底需要的传承者一般人都难以胜任。
C: 助手不敢相信自己,把自己给忽略了。
D: 助手为没有帮苏格拉底找到传承者而感到内疚。
( 4 )“苏格拉底又笑了笑,没再说什么。”此时苏格拉底心里的感受是( )
A: 对助手的忠诚十分满意
B: 对助手的表现有点失望
C: 希望助手尽快找遍全国
D: 很担心自己不久于人世
( 5 )助手说自己“明白”了苏格拉底的意思。你认为他真的明白了吗?为什么?
( 6 )如何理解“失望的是我,对不起的却是你”?
( 7 )从哲学家的故事中,你收获了什么?
【经典名句欣赏】
【经典诗词推荐】
【精品诗词推荐】
作者名家
诗词分类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