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小学语文试题: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今年的丁香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现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树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②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③在我断续住了近二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样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株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丁香,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 1 )①—③自然段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描写丁香花的,分别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处的丁香。
( 2 )第①节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 3 )“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见檐前积雪。”句中“积雪”指________,从“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来。
( 4 )下列表述与文章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A: 作者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作者花大量笔墨写这三棵白丁香。
B: 作者在文中以细腻的笔调,描写出了一个色彩绚丽的丁香花的形象。
C: 作者实写丁香花的形象,虚写寄托于丁香花的理念、志趣,创造出了一个深远的意境。
D: 作者在文中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拓了一个“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
( 5 )写2句有关花的古诗名句: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 6 )“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作者在这两句话中用“积雪”和“莹白”替代“丁香”,有什么好处?

考点:

语段阅读

答案:

( 1 )【第1空】形状
【第2空】色彩
【第3空】气味
【第4空】城里街旁
【第5空】宅院
【第6空】城外校园
【第7空】斗室外
( 2 )【第1空】比喻
【第2空】拟人
【第3空】形象、生动地写出丁香花多、娇小、惹人喜爱的特点
( 3 )【第1空】丁香花
【第2空】雪色映进窗来
【第3空】香气直透毫端
( 4 )B
( 5 )【第1空】去年今日此门中
【第2空】人面桃花相映红
【第3空】人面不知何处去
【第4空】桃花依旧笑春风
( 6 )首先,用“积雪”和“莹白”,避免反复提到“丁香”带来的重复累赘之感,使得行文富于变化。其次,“积雪”是借喻,“莹白”是借代,直按出现“积雪”和“莹白”,能够更鲜明地突出丁香的特点:纯洁、轻柔、光洁。

扩展学习

1、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课外阅读。

海洋——21世纪的希望

①自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人与海洋的关系就非常密切。海洋给人类提供了航行的便利,它慷慨地给予人类丰富的水产品和每日不可缺少的食盐。但是,海洋发起脾气来,也会无情地掀翻船只,冲垮海堤,毁灭沿海的城镇,给人类带来可怕的灾难。

②千百年来,人们热爱海洋,又敬畏海洋。在喜怒无常的海洋面前,人们只能“望洋兴叹”。

③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正在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

④科学家发现,海洋是个聚宝盆,它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铁、铜、锡、锰、硫等。如今,一座座海洋石油平台已矗立在海涛之中,一艘艘海洋考察船已驶向大洋深处,先进的海底探测器也已潜入深海大显神威。

⑤由于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加上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正面临食物匮(kuì)乏的威胁。科学家们早就呼吁:人类应该向海洋索取食物!可以预料,21世纪人类的餐桌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蛋白食品来自海洋。

⑥海浪和潮汐的能量过去都白白浪费了,如今利用海水的运动来发电已经不是梦想。潮汐发电站、海水温差发电站的建立,将会给人类带来无穷无尽而又价格低廉的电力。

⑦此外,用海水淡化的方法缓解地球上许多干旱地区的水荒,在海底建设城市,以开拓人类的生存空间,也都逐步由幻想变成现实。

⑧不过,人类要开发和利用海洋,首先必须保护海洋,珍惜海洋资源。只有这样,海洋才会乐于作出它的贡献。

( 1 )第①自然段的中心句是哪句话?在文中找出来。
( 2 )第①自然段的结构特点是( )。
A: 分—总
B: 总—分
C: 总—分—总
( 3 )判断下列句子说法的对错,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但是,海洋发起脾气来,也会无情地掀翻船只。”这句话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方法。

②“望洋兴叹”在这里的意思是比喻人们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③“科学家发现,海洋是个聚宝盆”说明海洋里蕴藏着无穷无尽、取之不竭的矿产资源。

④人类面临食物匮乏的原因主要是人口急剧增长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 4 )人们将从哪些方面开发利用海洋呢?
( 5 )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是( )
A: 人类要保护好海洋,海洋才会为人类作贡献。
B: 海洋资源无穷无尽,人类要学会开发利用。
C: 海洋乐于为人类作贡献,人类不会合理利用。

2、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从小学到中学的课本中一直出现的人物。我虽然经常流畅地背着他的诗歌、杂文,可并不喜欢,嫌它们太沉闷。我甚至认为他是一个被时代夸大的人物。

一直到后来,有一位导演想改编鲁迅的小说并拍摄成影片,邀请我做策划。我欣然应允,并因此第一次去买了鲁迅的书:一本精装的《鲁迅小说集》。读了第一篇《狂人日记》,我吓了一跳;等读完《孔乙己》,我告诉导演,你不配改编鲁迅的小说,我也不配做这个策划。因为他及他的小说,应该被所有人尊敬。于是在30多岁以后我才与鲁迅的小说亲近,我才发现,那个小时候熟悉而不能理解的人物,变得熟悉而伟大。

鲁迅是个什么样的人?我想他是这样一种人:任何一个时代的中国人在形容他时都可以用“我们的鲁迅”来开头……

( 1 )作者对鲁迅的认识有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 2 )对文中画“ ”的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鲁迅先生对社会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过去和现在,还包括未来
B: 鲁迅伟大的精神力量感召着我们所有的人,所以任何一个时代的中国人都可以说鲁迅是“我们的”
C: 每个人都渎过鲁迅的作品,因此任何一个时代的中国人都可以说鲁迅是“我们的”
( 3 )下面是孙伏园悼念鲁迅先生的挽联,对联中巧妙地使用了鲁迅的作品及其主编刊物的名称,请你把下列作品及刊物名称填入对联中。

提示:《呐喊》《彷徨》《野草》《而已集》《热风》《十月》《毁灭》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含译作),《莽原》《奔流》是鲁迅先生主编的刊物。

A.毁灭 B.彷徨 C.莽原 D.呐喊

上联:踏________,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________

下联:痛________,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________

3、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课外阅读。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

①1948年5月25日,攻城的大炮震撼着整个隆化城,解放隆化的战斗打响了。战士们像潮水一般冲向敌军司令部所在地——隆化中学。嗒嗒嗒……从一座桥上,突然喷出火舌,封锁了我军前进的道路。那座桥架在隆化中学墙外的一条旱河上。狡猾的敌人在桥的两侧筑了墙,顶上加了盖,构成了一座碉堡。冲锋的部队被压在一个小土坡下面,抬不起头。

②董存瑞瞪着敌人的碉堡,两眼迸射出仇恨的火花。他跑到连长身边,坚决地说:“连长,我去炸掉它!”

③“连长,我掩护!”战友郅顺义也恳切地说。

④连长和指导员商量了一下,同意了他们的请求。

⑤“同志们,扔手榴弹!”连长给战士们下了命令。

⑥董存瑞抱起炸药包,郅顺义背起两兜手榴弹,同时跃出战壕,冲了上去。他们互相配合,郅顺义扔一阵手榴弹,董存瑞就向前跃进几步;郅顺义再扔一阵,董存瑞再跃进几步。跟在后面的战友把一捆捆手榴弹送到郅顺义手里。

⑦敌人的机枪更疯狂了,子弹不断打在董存瑞身边,地上冒起了点点尘土和白烟。董存瑞夹紧炸药包,一会儿忽左忽右地匍匐前进,一会儿又向前滚了好几米。突然,他身子一震,左腿中了一枪,他用手一摸,全是血。敌人的机枪一齐向董存瑞扫射,在他面前交织成一道火网。董存瑞离碉堡只有几十米了。他隐蔽在一小块儿凹地里。郅顺义接二连三地扔手榴弹掩护。董存瑞趁着腾起的黑烟猛冲到桥下。

⑧董存瑞看看四周,这座桥有一人多高,两边是光滑的斜坡。炸药包放在哪儿呢?他把炸药包放在河沿上,试了两次,都滑了下来。要是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毁碉堡。就在这时候,嘹亮的冲锋号响了,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

⑨巨大的爆炸声震得地动山摇,前进的道路被炸通了。战士们冲过烟雾,沿着董存瑞开辟的道路杀向敌军司令部,消灭了全部敌人。胜利的红旗在隆化中学上空迎风飘扬。

(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⑥到⑧段的主要内容。
( 2 )在第⑦段中各找出一句“点”和“面”的描写,分别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 3 )把描写董存瑞舍身炸碉堡时的动词写下来,并分析这些动词的表达效果。
( 4 )“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这句话生动地刻画了董存瑞的形象。结合文章,把这样写的好处写下来。
( 5 )本文的写作顺序是( )。
A: 时间顺序
B: 空间顺序
C: 事情发展顺序
D: 逻辑顺序
【经典名句欣赏】
【经典诗词推荐】
【精品诗词推荐】
作者名家
诗词分类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