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小学语文试题:五年级下册 诗歌鉴赏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街头

听不见马路上车辆喧闹,

哪管它街头广播声高。

书页在膝盖上轻轻地翻动,

嘴角漾着丝丝抹不掉的笑。

阳光从脚尖悄悄爬上膝盖,

也想看“黑旋风”水战“浪里白条”

( 1 )理解,填空。

①这首诗写的是________的情景。

②孩子读的是《________》。

③第一句中“喧闹、声高”写出了________的外界环境,“听不见、哪管”写出了________。

( 2 )按要求找出相应的字词。

①第二句中的“________”一词说明孩子懂得爱护书,一个“________”字说明孩子的笑是不自觉的,他一定是觉得书中的故事有趣而情不自禁地笑了。

②第三句中的“________”通过阳光的移动来说明时间在流逝;“________”指李逵,“________”指张顺。

考点:

诗 童年的水墨画

答案:

( 1 )【第1空】小学生看书
【第2空】水浒传
【第3空】街头热闹喧哗
【第4空】人物精神的专注与集中
( 2 )【第1空】轻轻
【第2空】漾
【第3空】爬上
【第4空】黑旋风
【第5空】浪里白条

扩展学习

1、五年级下册 诗歌鉴赏 | 查看答案解析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一枝红杏出墙来。

( 1 )补充古诗。

应怜屐齿印苍苔,________。

________,一枝红杏出墙来。

( 2 )解释词语。

①不值:________

②屐齿:________

③小扣:________

④柴扉:________

( 3 )诗中“春色”和“红杏”都被________,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说明________道理。

2、五年级下册 诗歌鉴赏 | 查看答案解析

对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练习。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 1 )下列对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项是( )
A: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B: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C: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D: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 2 )《村晚》为我们展示了一幅________图,《牧童》为我们展示了一幅________图。下边这幅图可以用诗句“________,________”来概括,我能结合图片,用自己的话把诗句中的情景描绘出来:________。

( 3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异同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两首诗都描写了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塑造了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充满了童真童趣。
B: 两首诗都是前两句写景,其中《村晚》把草、池塘、山、落日等融合起来,构成了一幅幽静美丽的图画;《牧童》则通过“六七里”“三四声”等写出了原野的广阔、傍晚的宁静。
C: 两首诗都表现了牧童的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但《牧童》还通过“不脱蓑衣”让我们体会到了牧童放牧一天的劳累。
D: 两首诗都是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来写的,诗中有景、有人、有声,流露出作者对悠然自得的乡村生活的向往。
( 4 )笛声悠扬悦耳,笛子也分为好多种,你认识下面的笛子吗?选一选,填一填。

A.长笛 B.风笛 C.竖笛 D.陶笛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3、五年级下册 诗歌鉴赏 | 查看答案解析

背诵《鸟鸣涧》,完成练习。

鸟 鸣 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________________。

月出惊山鸟,________________。

( 1 )将诗句补充完整。
( 2 )在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景物,创设了________(A.静谧 B.喧闹)的意境。
【经典名句欣赏】
【经典诗词推荐】
【精品诗词推荐】
作者名家
诗词分类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