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试题: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_____________
①一天,女儿向父亲抱怨起生活的艰难。
②父亲是一位著名的厨师。他平静地听完女儿的抱怨后,微微一笑,把女儿带进了厨房。父亲往三只同样大小的锅里倒进了一样多的水,然后将一根大大的胡萝卜放进了第一只锅里,将一个鸡蛋放进了第二只锅里,又将一把咖啡豆放进了第三只锅里,最后他把三只锅放到火力一样大的三个炉子上烧。
③女儿站在一边,疑惑地望着父亲,弄不清他的用意。20分钟后,父亲关掉了火,让女儿拿来两个盘子和一个杯子。父亲将煮好的胡萝卜和鸡蛋分别放进了两个盘子里,然后将咖啡豆煮出的咖啡倒进了杯子。他指着盘子和杯子问女儿:“孩子,说说看,
你见到了什么?”
④女儿回答说:“还能有什么,当然是胡萝、鸡蛋和咖啡了。”
⑤父亲说:“你不妨碰碰它们,看看有什么变化。”
⑥女儿拿起一把叉子碰了碰胡萝卜,发现胡萝卜已经变得很软。她又拿起鸡蛋,感觉到了蛋壳的坚硬。她在桌子上把蛋壳敲破,仔细地用手摸了摸里面的蛋白。然后她又端起杯子,喝了一口里面的咖啡。做完这些以后,女儿开始回答父亲的问题:“这个盘子里是一根已经变得很软的胡萝卜;那个盘子里是一个壳很硬、蛋白也已经凝固了的鸡蛋;杯子里则是香味浓郁、口感很好的咖啡。”说完,她不解地问父亲:“亲爱的爸爸,您为什么要问我这么简单的问题?”
⑦父亲严肃地看着女儿说:“你看见的这三样东西是在一样大的锅里、一样多的水里、一样大的火上和用一样多的时间煮过的。可它们的反应却迥然不同。生胡萝卜是硬的,煮完后却变得那么软,甚至都快烂了;生鸡蛋是那样的脆弱,蛋壳一碰就会碎,可是煮过后连蛋白都变硬了;咖啡豆没煮之前也是很硬的,虽然煮了一会儿就变软了,但它的香气和味道却溶进水里变成了可口的咖啡。”
⑧父亲说完之后接着问女儿:“你像它们之中的哪一个?”
⑨现在,女儿更是有些摸不着头脑了,只是怔怔地看着父亲,不知如何回答。
⑩父亲接着说:“我想问你的是,面对生活的煎熬,你是会像 ,还是像 ,抑或像一把咖啡豆,身受损而不堕其志,无论环境多么恶劣,都向四周散发出香气,用美好的感情感染周围所有的人?简而言之,你应该成为生活道路上的强者,让你自己和周围的一切变得更好、更漂亮、更有意义。”
( 1 )请给文章拟一个合适的标题,写在文前的模线上。①迥然不同:________
②简而言之: ________
( 3 )根据你的理解,把第⑩自然段中的句子补充完整,使其变得通顺连贯。考点:
记叙文
答案:
( 1 )胡萝卜、鸡蛋和咖啡豆
( 2 )【第1空】形容相差很大,完全不同。文中指胡萝卜、鸡蛋和咖啡豆在相同条件下煮后差别很大。
【第2空】简要概括地说,长话短说。文中指父亲简要地总结从煮胡萝卜、鸡蛋和咖啡豆这件事情中得出的道理。
( 3 )示例:胡萝卜那样变得软弱无力 鸡蛋那样变硬变强
( 4 )我认为文中的父亲是一个富有智慧的人,固为他想办法巧妙地化解了女儿的抱怨。
( 5 )示例面对生活的煎熬,我们不能像胡萝卜一样软弱无力而要像鸡蛋那样变得又硬又强,或者像一把咖啡豆,身受损而不堕其志,无论环境多么恶劣,都向四周散发出香气,用美好的感情感染周围所有的人。(言之有理即可)
1、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拓展阅读,我收获。
王献之与十八缸水
王献之七八岁的时候,就跟着父亲王羲之学习书法。他对父亲写的字非常羡慕,很想有一天能赶上父亲。开始,他的热情很高劲头也很足;可是时间长了,觉得天天同笔墨打交道,有点乏味,再加上一天到晚坐在那里写呀写的,累得腰酸胳膊痛,也实在不好受。于是他想,要是有什么窍门就好了。一天,他向父亲提出了这个问题。王羲之指着院子里的18口大水缸,郑重地对儿子说:“写字的秘诀,就在这些水缸里面,你把这18缸水写完,就知道了。”
父亲的话激起了王献之的好奇心,他很想看看水缸底下的秘诀究竟是什么。于是,王献之的热情又高了起来,面对一口大缸,蘸水磨墨,挥笔临帖,开始了漫长的学书生涯。
王献之写完一缸水,就感到自己的字写得不错了,有点飘飘然了。一天,他很得意地把自己写好的字拿给妈妈看。王夫人端详了好久,指着一个“太”字的下部说:“只有一点像羲之。”王献之一听惊呆了,原来妈妈指的这一点,正是爸爸在指教他写字时,加在“大”字下部的那一点。写了整整一缸水,连一“点”都还没有写像。王献之深深舒了一口气,想:看来路途还长得很哪!①这时候,王羲之进一步勉励儿子:学书没有秘诀可寻,而全在于“功夫”二字。功夫是练出来的,不是找窍门找出来的。只要功夫真正练到了家,就一定能够成才。②他对儿子讲了东汉大书法家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故事,说明一个书法家能取得成功,要下多少功夫,花多少代价。他还告诉儿子:功夫不全在字内,还有些功夫在字外。也就是说,除了练字本身要下苦功以外,还要认真读书,加强道德修养,完善人格。这些基本素质,都是成为一个大书法家不可缺少的。父亲的这些教导,使王献之很受启发。
王羲之除了在家指导献之练字外,还经常带着献之到野外去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以陶冶情操;他还坚持和儿子一起锻炼身体,以增强献之的腕力和臂力。这样一来,献之每天端坐在那里练字,就是一连练上几个小时都不觉得很累。
就这样,王献之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终于写干了18缸水,也成了有名的大书法家。
( 1 )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窍门——________ 指教——________
勉励——________ 启发——________
( 2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羡慕:________ 端详:________ 秘诀:________ 陶冶:________
( 3 )画线的句子分别使你联想到了哪一句名句格言?( 4 )根据理解完成填空。①由文中的“________”我们可以想象得到练字的辛苦;“________”则形象地写出了人的骄傲自满的心态
②要学习好书法,除了练字本身要________之外,还要认真________,加强________,完善________。
( 5 )最后一段话,可以使我们联想到哪些名句格言?请在下面写出两句。________
2、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窗
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曾住过两位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这间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下两张病床。病房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界。
其中一位病人经允许,可以分别在每天上午和下午被扶起身来坐上一个小时。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
而另一位病人则不得不日夜躺在病床上。当然,两位病人都需要静养治疗。两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借以消遣,只有静静地躺着。而且只有他们两个人。
每天时间一到,靠近窗户的病人就被扶起身来,开始一小时的仰坐。每当这时,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起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渐渐地,每天的这两个小时.几乎就成了他和同伴生活的全部内容了。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一天下午,当听到一名板球队员正慢悠悠地把球击得四处皆是时,不靠窗口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能得到这种机会呢?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可是,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就变得愈加强烈。
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这时,他的同伴突然醒来,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会立即赶来。
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
另一位病人仍然盯着天花板。
第二天早晨,医护人员送来了漱洗水,发现那个病人早已咽气了,他们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
稍过几天,剩下的这位病人就提出让他挪到窗口的那张床上去。医护人员把他抬了过去,接着离开了病房,剩下他一个人静静地躺在那儿。
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只胳膊肘支起了身子,口中气喘吁吁。他探头朝窗口望去。
……
(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不靠商的那个病人心态变化的过程。享受→________→________→愈加嫉妒→________→满意
( 2 )文中两次提到了,不靠窗病人“盯着天花板”,第一次是( ),第二次是( )。A.同伴需要救助时无动于衷、冷酷无情的心态
B.被“为什么自己不能得到这种机会呢?”的念头折磨得很痛苦的心态
C.听同伴描述窗外景象时满足、享受的心态
( 3 )这篇小说用了很多笔墨去描写靠窗的那个病人,临死前的情景。读到那里,你能感受到什么?A.他看到了之前病友所捕述的一切 B.他看到的只是一堵光秃秃的墙
C.他看到了一条河和一座桥 D.窗外的世界很精彩
我的理由:________
3、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门吱嘎一声,仿佛有人进来了。桑娜一惊,从椅子上站起来。
( 1 )联系上下文解释。忐忑不安:________.
( 2 )找出一个神态描写的句子。①你觉得桑娜是一个怎样的人?从哪里可以看出?
②这段话哪一种写法让你印象深刻?你觉得这样的写法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