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小学语文试题: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曾住过两位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这间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下两张病床。病房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界。

其中一位病人经允许,可以分别在每天上午和下午被扶起身来坐上一个小时。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

而另一位病人则不得不日夜躺在病床上。当然,两位病人都需要静养治疗。两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借以消遣,只有静静地躺着。而且只有他们两个人。

每天时间一到,靠近窗户的病人就被扶起身来,开始一小时的仰坐。每当这时,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起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渐渐地,每天的这两个小时.几乎就成了他和同伴生活的全部内容了。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一天下午,当听到一名板球队员正慢悠悠地把球击得四处皆是时,不靠窗口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能得到这种机会呢?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可是,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就变得愈加强烈。

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这时,他的同伴突然醒来,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会立即赶来。

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

另一位病人仍然盯着天花板。

第二天早晨,医护人员送来了漱洗水,发现那个病人早已咽气了,他们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

稍过几天,剩下的这位病人就提出让他挪到窗口的那张床上去。医护人员把他抬了过去,接着离开了病房,剩下他一个人静静地躺在那儿。

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只胳膊肘支起了身子,口中气喘吁吁。他探头朝窗口望去。

……

( 1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不靠商的那个病人心态变化的过程。

享受→________→________→愈加嫉妒→________→满意

( 2 )文中两次提到了,不靠窗病人“盯着天花板”,第一次是( ),第二次是( )。

A.同伴需要救助时无动于衷、冷酷无情的心态

B.被“为什么自己不能得到这种机会呢?”的念头折磨得很痛苦的心态

C.听同伴描述窗外景象时满足、享受的心态

( 3 )这篇小说用了很多笔墨去描写靠窗的那个病人,临死前的情景。读到那里,你能感受到什么?
( 4 )小说的结尾大多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巾,这篇小说的结尾又是怎样的呢?根据小说内容,你认为最合适的结局是( )。说明理由。

A.他看到了之前病友所捕述的一切 B.他看到的只是一堵光秃秃的墙

C.他看到了一条河和一座桥 D.窗外的世界很精彩

我的理由:________

考点:

记叙文

答案:

( 1 )【第1空】嫉妒
【第2空】惭愧
【第3空】怨恨不平
( 2 )B;A
( 3 )不靠窗的人早已忘记了病友每日带给他的快乐,他的嫉妒心让他变得狭隘、冷酷。
( 4 )【第1空】B;因为小说一般都有一定的主题,通过安排一些令人意外的结局来带给读者一定的震撼,A、C、D项比较顺理成章,没有震撼力,B项小人意料,更具戏剧性,有警示和教育意义。

扩展学习

1、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红叶与白莲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望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飘散在水面,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hán bāo yù fàng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舒畅!——徘徊了一会,窗外雷声发作了,大雨接着就来,越来越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摇摆。在那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出去,也无法可想。

对面屋里母亲呼唤着,我便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身边——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下来,正fù gài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

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打在勇敢慈爱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到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能为我遮挡?

( 1 )按照内容,补充词语。

________雨声 ________天 ________飘散 ________雨点

( 2 )把短文中的拼音写在横线上。

hán bāo yù fàng

fù gài

________

________


( 3 )联系短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①徘徊:________。

②遮蔽:________。

( 4 )文中的“唤”还可以换成________。
( 5 )用横线画出文中的反问句,并把它改成陈述句。
( 6 )读句子,联系短文回答问题。

①“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摇摆。”这句话与下文哪一句相照应?写出相照应的句子。

②“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这里作者把母亲比作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③“我心中深深地受到了感动”。“我”心中为什么会受到感动?在生活中,你曾受过感动吗?请把自己的过的感动用几句话写下来。

( 7 )你还学过哪些描写荷花的诗篇?请把印象深刻的一,二句写下来。

2、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阅读综合训练。

地球的绿色斗篷(节选)

①水、土壤和由植物构成的大地的绿色斗篷组成了支持着地球上动物生存的世界。

②几百万年以前,这片土地是西部高原和高原上山脉的低坡地带。这是一个气候异常恶劣的地方:在漫长的冬天,当大风雪从山上扑来.平原上是深深的积雪;夏天的时候,由于缺少雨水,一片炎热,干旱在深深地威胁着土壤,干燥的风吹走了叶子和茎干中的水分。

③一种植物接着一种植物妄图在这儿落脚,但是都失败了。最后,兼备了生存所需要的全部特性的鼠尾草发展起来了。鼠尾草长得很矮,它能借助灰色的小叶子保持住水分,以抵挡小偷似的凤。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于是西部大平原变成了生长鼠尾草的土地。

④动物生命和植物一道发展起来,同时与土地的迫切需要一致。恰好,在这时,有两种动物像鼠尾草一样完美地适应了它们的栖息地。一种是哺乳动物——敏捷优美的尖角羚羊;另一种是乌——松鸡。

⑤鼠尾草和松鸡看来是相互依赖的:当鼠尾草地衰落下来时,松鸡的数目也相应地减少了。鼠尾草为平原上的这些鸟的生存提供了一切。山脚下长得低矮的鼠尾草遮蔽着鸟巢及幼鸟;在任何时候,鼠尾草为松鸡提供了主要的食物。这还是一个有来有往的关系。这个明显的依存关系还表现在松鸡松散了鼠尾草下边及周围的土壤,清除了在鼠尾草丛庇护下生长的其他杂草。

⑥羚羊也使它们的生活适应于鼠尾草。当冬天第一次大雪降临时,鼠尾草为羚羊提供了过冬的食物。在所有其他植物都落下叶子时,只有鼠尾草保持常青。虽然大雪堆积,但鼠尾草的顶端仍然露在外面,羚羊可以用蹄子够到它。这时,以鼠尾草为食的松鸡在被风吹扫过的裸露地面上找到这些草,或者跟随羚羊的脚步到它们刨开积雪的地方来觅食。

⑦然而,根除鼠尾草的计划已经进行多年了。一些政府机关对此活动很是积极,工业部门也满怀热情地鼓励这一事业,因为这一事业不仅为草种,还为大型整套的收割、耕作及播种机器创造了广阔的市场。

⑧这片土地上实施除掉鼠尾草改作牧场的工程,能达到人们期待的结局吗?

⑨这个计划只顾达到眼前的目的,但结果显然是整个紧密联系着的生命结构被撕裂了。羚羊和松鸡将随同鼠尾草一起绝迹,鹿儿也将受到伤害。由于依赖土地的野生生物的毁灭,土地也将变得更加贫瘠,甚至于人类饲养的牲畜也将遭难:夏天的青草不够多,绵羊在缺少鼠尾草、耐寒灌木和其他野生植物的平原上,在冬季风雪中只好挨饿。水、土壤和由植物构成的大地的绿色斗篷组成了支持着地球上动物生存的世界。除掉了鼠尾草.动物们也无法生存。

( 1 )地球的绿色斗篷在文中指________。这样称呼的原因是________。
( 2 )找出能够表达作者主要观点的关键句。围绕这个关键句,选文写了鼠尾草在西部平原扎根、________、________、除掉鼠尾草后动物们也无法生存四个方面的内容。
( 3 )鼠尾草能够在恶劣的环境下生存的原因是( )。
A: 小叶子保持水分
B: 有深深的积雪
C: 其他植物落脚失败
D: 有松鸡和羚羊
( 4 )读第⑦到⑨段,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你想对这种现象说什么?写一写,不超过30个字。(要求:观点明确.表达清楚,语言流畅)

3、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语段点将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吗?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返的逝川,惟有你坚持着,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青翠的手势。有许多鸟唤我的名字,有许多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发现每一株树都在看我。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

( 1 )这段文字运用了新奇的________手法,使树的形象与“我”融为一体,充满了童心童趣。

( 2 )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段中对“山中朋友”使用的叙述人称由第________人称变换为第________人称。

( 3 )第一自然段中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 4 )“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吗?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一句中的“渡过”可以换为“度过”吗?为什么?

【经典名句欣赏】
【经典诗词推荐】
【精品诗词推荐】
作者名家
诗词分类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