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小学语文试题:五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课外阅读轩。

从一个微笑开始

文/刘心武

①又是一年春柳绿。

②春光烂漫,心里却丝丝忧郁绞缠,问依依垂柳,怎么办?

③不要害怕开始,生活总是把我们送到起点,勇敢些,请现出一个微笑,迎上前!

④一些固有的格局被打破了,现出一些陌生的局面,对面是何人?周遭何冷然?心慌慌,真想退回到从前,但是日历不能倒翻。当一个人在自己的屋里,无妨对镜沉思,从现出一个微笑开始,让自信、自爱、自持从外向内,在心头凝结为坦然。

⑤是的,眼前将会有更多的变故、更多的失落、更多的背叛,也会有更多的疑惑、更多的烦恼、更多的辛酸。但是我们带着心中的微笑,穿过世事的云烟,就可以学着应变,努力耕耘,收获果实,并提升认知,强健心弦,迎向幸福的彼岸。

⑥地球上的生灵中,唯有人会微笑。群体的微笑构筑和平,他人的微笑达成理解,自我的微笑则是心灵的净化剂。忘记微笑是一种严重的生命疾患,一个不会微笑的人可能拥有名誉、地位和金钱,却一定不会有内心的宁静和真正的幸福,他的生命中必有隐藏的遗憾。

⑦我们往往因成功而狂喜不已,或往往因挫折而痛不欲生。当然,开怀大笑与号啕大哭都是生命的自然悸动,然而我们千万不要将微笑遗忘,唯有微笑能使我们享受到生命底蕴的醇味,超越悲欢。

⑧他人的微笑,真伪难辨。但即使是虚伪的笑,也不必怒目相视,仍可报之以粲然一笑;即使是阴冷的奸笑,也无妨还之以笑颜。微笑战斗,强似哀兵必胜,那微笑是给予对手的饱含怜悯的批判。

⑨微笑毋庸学习,生而俱会,然而微笑的能力却有可能退化。倘若一个人完全丧失了微笑的心绪,那么,他应该像防癌一样,赶快采取措施,甚至对镜自视,把心底的温柔、顾念、自惜、自信丝丝缕缕捡拾回来。从一个最淡的微笑开始,重构自己灵魂的免疫系统,再次将胸怀拓宽。微笑吧!在每一个清晨,向着天边第一缕阳光;在每一个春天,面对着地上第一棵新草;在每一个起点,遥望着也许还看不到的地平线……

⑩相信吧,从一个微笑开始,那就离成功很近,离幸福不远!

(选自《开发心大陆》,吉林人民出版社)

( 1 )文章第①段“又是一年春柳绿”中为何用“柳”而不用“草”?
( 2 )赏析第⑥段画线句子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 3 )联系全文,分三点说说怎样才能“重构自己灵魂的免疫系统”?
( 4 )下列对本文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
A: 本文是一剂调适心灵的良药,号召大家从一个微笑开始,坦然地面对世界、社会和自己
B: 本文采用象征手法,用了如《白杨礼赞》一样托物言志的手法
C: 这篇文章和一首歌的歌词“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有异曲同工之妙
D: 作者认为,只要微笑就会有内心的宁静和真正的幸福
E: 本文在语言运用上很有创造力,就内容而言,也做到了条分缕析,使论点鲜明,论据充分

考点:

议论文

答案:

( 1 )柳使人想到“柳丝”,与文中“丝丝忧郁”切合;与下文“问依依垂柳,怎么办”前后照应,且自然引出下文。
( 2 )运用排比增强语势,强化了微笑对于自己和他人、个体与群体的意义;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微笑的作用。
( 3 )①学会微笑,让自信、自爱、自持从外向内,在心头凝结为坦然;②带着心中的微笑,沉着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不愉快;③采取措施,把心底的温柔、顾念、自惜、自信重新捡拾回来。
( 4 )A,C

扩展学习

1、五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孩子,我为什么打你

有一天与朋友聊天,我说;“就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红卫兵,我也没打过人。我这一辈子,从没打过人……”你突然插嘴说:“妈妈,你曾经打一个人,那就是我……”

那一瞬屋里很静很静。那一天我继续同客人谈了很多的话,但所有的话都心不在焉。孩子,你那固执的一问,仿佛爬山虎无数细小的卷须,攀满我的整个心灵。面对你纯正无瑕的眼睛,我要承认:在这个世界上,我只打过一个人。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不是轻描淡写,而是刻骨铭心。这个人就是你。

在你最小最小的时候,我不曾打你。你那么幼嫩,好像一粒包在荚中的青豌豆。我生怕任何一点儿轻微地碰撞,将你稚弱的生命擦伤。我为你无日无夜地操劳,无怨无悔。面对你熟睡中像合欢一样静谧的额头,我向上苍发誓:我要尽一个母亲所有的力量保护你,直到我从这颗星球上离开的那一天。

你像竹笋一样开始长大。你开始淘气,开始恶作剧……对你摔破的盆碗、拆毁的玩具、遗失的钱币、污脏的衣着……我都不曾打过你。我想这对于一个正常而活泼的儿童,都像走路会跌跤一样应该原谅。

第一次打你的起因,已经记不清了。人们对于痛苦的记忆,总是趋向于忘记。总而言之那时你已渐渐懂事,初步具备童年人的智慧;它混沌天真又我行我素,它狡黠异常又漏洞百出。你像一匹顽皮的小兽,放任无羁地奔向你向往中的草原,而我则要你接受人类社会公认的法则……为了让你记住并终生遵守它们,在所有的苦口婆心都宣告失效,在所有的夸奖、批评、恐吓以及奖赏都无以建树之后,我被迫拿出最后一件武器——这就是殴打。

假如你去摸火,火焰灼痛你的手指,这种体验将使你一生不会再去抚摸这种橙红色抖动如绸的精灵。孩子,我希望虚伪、懦弱、残忍、狡诈这些最肮脏的品质,当你初次与它们接触时,就感到切肤的疼痛,从此与它们永远隔绝。

我知道打人犯法,但这个世界给了为人父母者一项特殊的赦免——打是爱。世人将这一份特权赋于母亲,当我行使它的时候臂系千钧。

我谨慎地使用殴打,犹如一个穷人使用他最后的金钱。每当打你的时候,我的心都在轻轻颤抖。我一次又一次问自己:是不是到了非打不可的时候?不打他我还有没有其它的办法?只有当所有的努力都归于失败,孩子,我才会举起我的手……每一次打过你之后,我都要深深地自责。假如惩罚我自身可以使你汲取教训,孩子,我宁愿自罚,那怕它将苛烈十倍。但我知道,责罚不可以替代也无法转让,它如同饥馑中的食品,只有你自己嚼碎了咽下去,才会成为你生命体验中的一部分。这道理可能有些深奥,也许要到你也为人父母时,才会理解。

打人是个重体力活儿,它使人肩酸腕痛,好像徒手将一千块蜂窝煤搬上五楼。于是人们便发明了打人的工具:戒尺、鞋底、鸡毛掸子……

我从不用那些工具。打人的人用了多大的力,便是遭受到同样的反作用力,这是一条力学定律。我愿在打你的同时,我的手指亲自承受力的反弹,遭受与你相等的苦痛。这样我才可以精确地掌握数量,不至于失手将你打得太重。

我几乎毫不犹豫地认为:每打你一次,我感到的痛楚都要比你更为久远而悠长。因为,重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孩子,听了你的话,我终于决定不再打你了。因为你已经长大了,因为你已经懂得了很多道理,毫不懂道理的婴儿和已经懂道理的人,都不必打。只有对半懂不懂、自以为懂其实不怎么懂道理的孩童,才可以打,以助他们快快长大。

孩子,打与不打都是爱,你可懂吗?

( 1 )根据上下文②中划横线理解词语的含义。

刻苦铭心:________

( 2 )品析第3段中画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 3 )为什么面对孩子摔破碗盆、拆毁的玩具、污脏的衣服“我”都不曾打他?(请用文中原句来回答)

( 4 )怎样理解第11段的“最要的不是身累,而是心累?

( 5 )第13段在文章的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 6 )你对于父母责打孩子是怎样看的?谈谈你的理解。

2、五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现代散文阅读。

童年读书

我童年时的确迷恋读书。

那时候既没有电影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在那样的文化环境下,看“闲书”便成为我的最大乐趣。我体能不佳,胆子又小,不愿跟村里的孩子去玩上树下井的游戏,偷空就看“闲书”。

我偷看的第一本“闲书”,是绘有许多精美插图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那是班里一个同学的传家宝,轻易不借给别人。我为他家拉了一上午磨才换来看这本书一下午的权利,而且必须在他家磨道里看并由他监督着,仿佛我把书拿出门就会去盗版一样。这本用汗水换来短暂阅读权的书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那骑在老虎背上的申公豹、鼻孔里能射出白光的郑伦、能在地下行走的土行孙,眼里长手手里又长眼的杨任等,一辈子也忘不掉啊!

记得从一个老师手里借到《青春之歌》时已是下午,明明知道如果不去割草羊就要饿肚子,但还是挡不住书的诱惑,一头钻到草垛后,一下午就把大厚本的《青春之歌》读完了。身上被蚂蚁,蚊虫咬出了一片片的疙瘩。从草垛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我听到羊在圈里狂叫,饿的。我心里忐忑不安,等待着一顿痛骂或是痛打。但母亲看看我那副样子,宽容地叹息一声,没骂我也没打我,只是让我赶快出去弄点草喂羊。我飞快地蹿出家院,心情好得要命,那时我真感到了幸福。

我的二哥也是个书迷,他比我大五岁,借书的路子比我要广得多,常能借到我借不到的书。但这家伙不允许我看他借来的书。他看书时,我就像被磁铁吸引的铁屑一样。悄悄地溜到他的身后,先是远远地看,脖子伸得长长,像一只喝水的鹅,看着看着就不由自主地靠了前。他知道我溜到了他的身后,就故意地将书页翻得飞快,我一目十行地阅读才能勉强跟上趟。他怕我趁他不在时偷看,总是把书藏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地方,但我总是能把我二哥费尽心机藏起来的书找到,找到后自然又是不顾一切,恨不得把书一口吞到肚子里去有一次他借到一本《破晓记》,藏到猪圈的棚子里。我去找书时,头碰了马蜂窝,嗡的一声响,几十只马蜂蜇到脸上,奇痛难挨。但顾不上痛,抓紧时间阅读,读着读着眼睛就睁不开了。头肿得像柳斗,眼睛肿成了一条缝。

不久,我从一个赏识我的老师那里借到了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晚上,母亲在灶前忙着做饭,一盏小油灯挂在门框上,被腾腾的烟雾缭绕着。我个头矮,只能站在门槛上就着如豆的灯光看书。我沉浸在书里,头发被灯火烧焦也不知道。

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文化大革命”就爆发了,我童年读书的故事也就完结了。

(选自《莫言散文》,有删改)

( 1 )本文作者通过写借阅的四本书来讲述童年迷恋读书的故事,请根据文章内容填表。

借阅的书籍

阅读的地点

付出的代价

《封神演义》

同学家的磨道里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被虫咬且耽误喂羊

《破晓记》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门槛上

________


( 2 )第四自然段中“从草垛后晕头涨脑地钻出来,已是红日西沉。”对“晕头涨脑”一词理解有误的是( )
A: “我”因长时间专注看书而疲惫。
B: “我”被蚂蚁、蚊虫叮咬而出现身体不适。
C: “我”被马蜂蜇,头肿得厉害。
D: 表现了“我”童年时对读书的迷恋。
( 3 )读画横线的句子,说说“我”感到幸福的原因是什么。(请写出两点)
( 4 )第4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分别把“我”比作和________和________,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 5 )结合选文,说说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 6 )莫言在2012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请结合文章说说莫言的成功给你什么启示。

3、五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相传有一年,鲁班接受了一项建筑一座巨大宫殿的任务。

这座宫殿需要很多木料,鲁班就让徒弟们上山砍伐树木。徒弟们累得精疲力尽,也不能满足工程的需要,眼看着工程期限越来越近,这可急坏了鲁班。为此,他决定亲自上山察看砍伐树木的情况。上山的时候,他不小心被一种野草,划破了手。鲁班很奇怪,一根小草为什么这样锋利?于是他摘下了一片叶子来细心观察,原来这叶子两边长着许多锋利的小细齿。他明白了,他的手就是被这些小细齿划破的。后来,鲁班又看到一条大蝗虫在一株草上啃吃叶子,两颗大板牙非常锋利,一开一合,很快就吃下一大片。这两件事给鲁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也使他受到很大启发。他想,如果把砍伐木头的工具做成锥齿状,不是同样会很锋利吗?于是他就用大毛竹做成一条带有许多小锯齿的竹片,然后到小树上去做试验,结果果然不错,几下子就把树皮拉破了,再用力拉几下,小树干就划出一道深沟,鲁班非常高兴。但是由于竹片比较软,强度比较差,不能长久使用,应该需要寻找一种强度、硬度都比较高的材料来代替它,这时鲁班想到了铁片。于是他们立即下山继续实践。鲁班和徒弟各拉一端,在一棵树上拉了起来,只见他俩一来一往,不一会儿就把树锯断了,又快又省力,锯就这样发明了。

( 1 )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精疲力尽:________。

( 2 )鲁班受什么启示发明了锯?
( 3 )读了这个小故事后,你获得了什么启示呢?
【经典名句欣赏】
【经典诗词推荐】
【精品诗词推荐】
作者名家
诗词分类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