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试题:五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我的祖国(节选)
有一天,父亲和母亲带我去看电影《上甘岭》,一位美丽的志愿军护士唱了一首歌,那优美的旋律深深打动了我幼小的心: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从此我就会唱这支歌了,我也慢慢懂得了祖国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祖国就是农村广阔的田野,宁静的村庄,密密的树林,还有绿色的山峦,清凉的小河。祖国就是城市宽阔的马路,高高的楼房,美丽的公园,来来往往的人们,他们都像我的爷爷奶奶,父亲母亲,叔叔姑姑,就像很多我在书中和电影里认识的人。他们勤劳善良,热情真诚,他们爱亲人,爱朋友,爱邻居,爱同事,也爱工作,爱和平……
有一天,母亲带着我坐火车去远行。当火车隆隆地驶过黄河大铁桥,我看见黄河像一条金色的巨龙,波涛滚滚,真的仿佛从天而降,一刻不停地向远方奔去……再看看,大地是那样辽阔,天空是那样高远,村庄,森林,山脉,都在远方的地平线上旋转。白云在蓝天上悠悠飘荡,鸟儿自由自在地在天地间飞翔,风把人们的歌声和鸟儿的鸣唱传播到更加遥远的地方……
后来我当了作家,我用自己的笔写我少女时代生活的故事,也写壮丽的雪山,浩瀚的沙漠,神奇缥缈的的星空。我渐渐懂得了,祖国不仅是我生长的土地,不仅是我感受温暖亲情的家园,祖国也是亿万人民的共同体,我是其中之一。我为她学习,为她工作,为她创造。
( 1 )文中作者对祖国的认识有一个过程,请选出理解错误一项。( )①“祖国也是亿万人民的共同体”的含义是祖国是我们共同的母亲,是伟大的。________
②一开始我理解祖国就是生我养我的地方。________
③我当了作家,渐渐懂得了祖国的悠久历史。________
( 4 )“我为她学习,为她工作,为她创造。”这三个句子的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考点:
记叙文
答案:
( 1 )A
( 2 )【第1空】祖国的伟大
【第2空】对祖国的热爱
( 3 )【第1空】正确
【第2空】正确
【第3空】错误
( 4 )不能调换。因为这三个词的意义是一级一级往上升的,只有先学习才能工作,工作后才能创造。
( 5 )祖国是国境线挺立的界碑,祖国是国徽下不倦的眼神,祖国是中华儿女不屈的脊梁。
1、五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阅读 《金蝉脱壳》理解
开始脱壳了!蝉虫整个身体来回地抽搐了几下,背上立刻裂开了一道口子,蝉背露出来了。背上那一层保护甲的颜色也在很快地变化着,先是极淡的绿色,一会儿变成了深绿色。接着,头钻出来了,前面一双透明发亮的大眼睛,像两颗花椒籽一样又黑又亮,六只脚出来了,整个身子在慢慢地活动。最有趣的是蝉尾出壳的情景。 未出壳的蝉尾使劲地抖动着,伸着。蝉儿把它已经出壳的上半身腾空向后仰去,又敏捷地向前扑来,再用前脚抓住蝉壳用力一抽,又白又嫩的蝉尾就出来了。整个动 作配合得自然协调。脱壳的蝉儿静静地趴在蝉壳上,过了好一阵子,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蝉壳。
( 1 )抓关键词,了解金蝉脱壳的顺序。2、五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永远都要坐前排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镇里,有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父亲经常教导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在别人的前面。
玛格丽特牢记父亲的话。她上大学时,学校要求学五年的拉丁文课程,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硬是在一年内全部学完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她的考试成绩竟然名列前茅。
其实,玛格丽特不光在学业上出类拔萃,她在体育、音乐、演讲及学校的其他活动方面也都一直走在前列,是学生中凤毛麟角的佼佼者之一。当年她所在学校的校长评价她说:“她无疑是我们建校以来最优秀的学生,她总是雄心勃勃,每件事情都做得很出色。”
正因为如此,四十多年以后,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政坛上才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明星,她就是连续四次当选保守党领袖,并于一九七九年成为英国第一任女首相、被世界政坛誉为“铁娘子”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
“永远都要坐前排”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激发你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争创一流的精神。在这个世界上,想坐前排的人不少,真正能够坐在“前排”的却总是不多。许多人所以不能坐到“前排”,就是因为他们把“坐在前排”仅仅当成一种人生理想,而没有采取具体行动。那些最终坐到“前排”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不但有理想,更重要的是他们把理想变成行动。
一位哲人说过:无论做什么事情,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撒切尔夫人的父亲对孩子的教育,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 1 )许多人之所以不能“坐在前排”,是因为________。3、五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铅笔头的故事
他是一名大学青年教师,但却是一个不善言辞的人。他还有一个不良习惯:手里随时握着一支铅笔头,兴之所至,会将所思所想随手记下来,从他的办公室、家庭到实验室,到处都有他“信手涂鸦”的杰作。一度,他被人形容为全校“最不讲究的人”。
进校第十年,他四十岁,完成了一个很重要的设想,这也是他十年“涂鸦的结晶”。但当他将设想课题提交学校之后,却遭到了一场无情的嘲弄。大伙都说那是他铅笔头“涂鸦”出来的邪想异说,毫无研究价值可言。学校不支持,就意味着多年的心血泡汤。
他不甘心,决定不改初衷,克服种种困难,又费去了十年的时光,终于做完了自己课题的初步测试,并且通过朋友,将测试成果递交到美国国立研究院。一开始,研究院对他的测试成果很感兴趣,但派人到学校一调查,得知他那些铅笔头“涂鸦”的故事,立刻对其人其事失去了信任。这样,他二十年的心血,因为一支小小的铅笔头,又一次被束之高阁。
他没有气馁。相反,许多年细致入微的研究,使他越来越清楚自己研究成果的价值。他自己想办法,经过东凑西借,自筹资金对试验成果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四年之后,他再次向研究院递交了已经成型的报告。这一回,研究院不仅批复了,还向他的“铅笔头”事件表达了歉意。在研究院的支持下,他的成果很快应用于实践。两年后,他在一只小老鼠身上实验获得成功。
到2007年,这项研究成果被应用于“基因靶向治疗技术”,他因此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就是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基。这一年,他已是年届七旬的老人。
蜂拥而至的记者来到卡佩基的办公室,发现他手心还捏着那支给他带来灵感和幸运的铅笔头。言谈之中,卡佩基聊得最多的,不是他的成果,也不是他的荣誉,而是延续了四十多年的铅笔头的故事。
( 1 )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①嘲弄:________
②蜂拥而至:________
( 2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写,从文章梳理出关键词语填在方框里。进校第十年→________→________→两年后→________
( 3 )本文也可以按事情顺序来梳理,找出关键语句,提炼成关键词,填写在方框里。信笔涂鸦→________→________→进一步完善→________→________→获得诺贝尔奖
( 4 )铅笔头给马里奥·卡佩基带来灵感和幸运,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铅笔头的故事,给你怎样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