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小学语文试题: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课外阅读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

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
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选自《著名遗产纵横》)

( 1 )根据意思,从短文中找出合适的四字词语填空。

形容内容丰富,花色繁多。________

形容气势极其宏壮雄伟。________

( 2 )根据短文内容填空。

云冈石窟反映了________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________化的过程。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________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________社会生活的反映。

( 3 )为什么说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
( 4 )概括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考点:

说明文

答案:

( 1 )【第1空】丰富多彩
【第2空】气势磅礴
( 2 )【第1空】佛
【第2空】民族
【第3空】佛
【第4空】北魏
( 3 )云冈中期石窟出现了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
( 4 )第一自然段主要介绍了早中晚期的云冈石窟的不同特点。

扩展学习

1、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阅读文段,完成练习。

归国

华罗庚被称为“世界上名列前茅的数学家之一”。1946年他前往美国讲学。他一面从事教学工作,一面继续进行数学研究,他的学识和天才,使他在美国得到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有人和他签订了合同,希望他终身留在美国工作。他在美国有一所舒适的洋房和一辆崭新的小轿车,不少人认为他会在美国定居的。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了。华罗庚从报纸上看到这个特大的喜讯,怎么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他抛弃了洋房、轿车、家具,带着家眷,踏上了返回祖国的旅途。归国途中路过香港,他发表了一封给美国留学生的公开信。信中表示:我们受同胞的血汗栽培,成了人才之后,应当回到祖国去,为祖国服务,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华罗庚回国以后,就积极地投入社会主义建设。报效祖国,这是他学习和工作的根本目的和巨大动力。他在数学上攀登了一个又一个的高峰,为祖国争得了很多荣誉。

( 1 )我能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①终身:________。

②抑制不住:________。

( 2 )我会用“‖”给短文分段,我还能写出段意呢!
( 3 )短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这样安排内容有什么好处?
( 4 )我能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2、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阅读理解。

【材料一】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地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材料二】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故乡》节选

( 1 )作者在描写少年闰土外貌时,抓住了人物特征:“紫色的圆脸”表明了________,而________则体现了浙江绍兴一代农民穿戴的风格,“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写出了________。
( 2 )成年闰土外貌发生了变化,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________,先前的小毡帽变成了________,先前的红活圆实的手,变成了________。
( 3 )作家刻画了闰土这个聪明机智的少年形象,其真实写作目的是( )
A: 表达闰土是“我”心中最重要的朋友,“我”对他充满敬佩之情。
B: 表达闰土给“我”带来有趣的故事,“我”喜欢听他讲故事。
C: 表达童年的故乡是美好的,少年闰土的生活是自由的,充满无穷无尽的乐趣,让“我”羡慕和神往。
( 4 )选文中两次写到闰土外貌和衣着,以下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前者表现少年闰土的天真可爱,后者表现中年闰土的苍老和麻木。
B: 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中年闰土饱受生活的摧残,从外表到内心变化之大超出想象。
C: 闰土变化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不过是我多年未见,突然再见,不能接受而已。

3、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问题。

两个饥饿的人

从前,有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篓鲜活硕大的鱼。其中,一个人要了一篓鱼,另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于是,他们分道扬镳了。得到鱼的人原地就用干柴搭起篝火煮起了鱼,他狼吞虎咽,还没有品出鲜鱼的肉香,转瞬间,就连鱼带汤吃了个精光,不久,他便饿死在空空的鱼篓旁。另一个人则提着鱼竿继续忍饥挨饿,一步步艰难地向海边走去,可当他已经看到不远处那片蔚蓝色的海洋时,他身上最后一点力气也使完了,也只

【经典名句欣赏】
【经典诗词推荐】
【精品诗词推荐】
作者名家
诗词分类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