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小学语文试题: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奇招击退红潮

①在湖泊和海洋里,当藻类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这样漫无节制地繁殖起来的时候,就形成了红潮。红潮来时,因藻类生长吸收了太多的氧气,致使当地的水域严重缺氧,大量水生植物窒息而死。此外,红潮还会在水中释放出神经毒素,使与之接触的人感染上呼吸道和神经系统疾病,甚至患上癌症。

②一直以来,人们都对红潮束手无策,他们所能做的,只是听天由命,按事物发展盛极必衰的规律,耐心等待着红潮自己消失。但现在,科学家终于找到了一种消除红潮的办法——用超声波消除藻类。

③藻类之所以能漂浮在水面,而不会沉到水底,是因为它们身体里含有一种浮力细胞,里面含有氮气气泡,它们就像藻类与生俱来的“救生圈”,靠着这些气泡的浮力,整棵植株就能漂浮在水面上。

④而人们就抓住了藻类的这一特点,用特定频率的超声波引起浮力细胞里的气泡共振,当共振达到一定强度,气泡就会把细胞胀破,使得藻类失去浮力的支撑而下沉。一旦失去了水面的阳光,藻类在水下很快就会死亡。

⑤最近,一个英国研究小组利用三种不同频率的超声波对项圈藻进行了测试。他们发现,尽管三种频率的超声波在一定程度上都能起作用,但效果最好的是频率接近1兆赫的超声波,这个频率刚好是项圈藻中浮力细胞的共振频率。

⑥不同种类的水藻,因为大小不等,它们的共振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这项技术可以有针对性地去除某一种类的水藻。此外,这种除藻办法不会伤及其他的水生植物,因为其他的水生植物的细胞对于超声波来说太致密了,不容易引起共振。

⑦由于高频率超声波在水中传播时,会很快被吸收,譬如1兆赫的超声波作用范围半径只有20米,所以这项技术在小范围的湖泊和池塘里,比在动辄方圆千米的大海里更为实用。

( 1 ).请用横线画出描写红潮危害的语句。
( 2 ).第③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 3 ).本文按照逻辑顺序,依次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条理清晰。
( 4 )下列说法或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凡是红潮繁殖的水域,水生植物都无法生存。
B: 击退红潮的“奇招”就是用特定频率的超声波来消除藻类。
C: 藻类浮力细胞的共振频率是1兆赫。
D: 频率为1兆赫的超声波对漂浮在方圆数千米的大海里的红潮不会起作用。

考点:

说明文

答案:

( 1 )红潮来时,因藻类生长吸收了太多的氧气,致使当地的水域严重缺氧,大量水生植物窒息而死。此外,红潮还会在水中释放出神经毒素,使与之接触的人感染上呼吸道和神经系统疾病,甚至患上癌症。
( 2 )打比方。形象生动地说明了藻类植物依靠气泡的浮力浮在水面上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 3 )【第1空】红潮的危害
【第2空】击退红潮的方法及科学原理
【第3空】用超声波消除红潮的优势和不足
( 4 )B

扩展学习

1、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课内阅读。

穷人<节选>

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桑娜举起马灯,想看看病人在什么地方。首先投入眼帘的是对着门的一张床,床上仰面躺着她的女邻居。她一动不动。桑娜把马灯举得更近一些,不错,是西蒙。她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就在这死去的母亲旁边,睡着两个很小的孩子,都是卷头发、圆脸蛋,身上盖着旧衣服,缩着身子,两个浅黄头发的小脑袋紧紧地靠在一起。显然,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自己的衣服盖在他们身上,还用旧头巾包住他们的小脚。孩子呼吸均匀而平静,睡得正香甜。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桑娜脸色苍白,种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门吱嘠一声,仿佛有人进来了。桑娜一惊,从椅子上站起来。

“不,没有人!天啊,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桑娜沉思着,久久地坐在床前。

( 1 )选文的作者是________,他的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 2 )从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出________。
( 3 )为什么桑娜认为“自已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 4 )“揍我一顿也好”说明________。
( 5 )你从短文后三段桑娜的心理活动中感受到了什么?

2、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現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这位普通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 1 )“另一种东西”的含义:________。
( 2 )画线的句子在文中起着________的作用。
( 3 )下列对“青山是不会老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青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充满着生机,这样青山就焕发青春,永远不老
B: 老人不仅留下了青山,还留 他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以及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老人的精神不老,青山也必将长青点亮智慧灯

3、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今年的丁香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城里街旁,尘土纷嚣之间,忽然呈现出两片雪白,顿使人眼前一亮,再仔细看,才知是两行丁香花。有的宅院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树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②城外校园里丁香更多。最好的是图书馆北面的丁香三角地,种有十数棵白丁香和紫丁香。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③在我断续住了近二十年的斗室外,有三棵白丁香。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样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株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丁香,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 1 )①—③自然段是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描写丁香花的,分别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处的丁香。
( 2 )第①节画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
( 3 )“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见檐前积雪。”句中“积雪”指________,从“________,________”可以看出来。
( 4 )下列表述与文章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A: 作者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联系在一起的,所以作者花大量笔墨写这三棵白丁香。
B: 作者在文中以细腻的笔调,描写出了一个色彩绚丽的丁香花的形象。
C: 作者实写丁香花的形象,虚写寄托于丁香花的理念、志趣,创造出了一个深远的意境。
D: 作者在文中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拓了一个“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
( 5 )写2句有关花的古诗名句: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 6 )“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作者在这两句话中用“积雪”和“莹白”替代“丁香”,有什么好处?
【经典名句欣赏】
【经典诗词推荐】
【精品诗词推荐】
作者名家
诗词分类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