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试题: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不识字的双手
①父亲的手粗壮、有力,能不费力气地修剪果树,也能把一匹不驯服的骡子稳稳地套进挽具。他这双手还能灵巧、精确地画一个正方形。使我最难忘的是每当这双手抓着我的肩膀,我就感到一股特殊的温暖。这双手几乎能干一切活儿。然而,只在一件事上,这双手令人失望了:它永远没学会写字。
②父亲6岁上小学一年级。不知什么原因,父亲那淡色头发下面的脑袋怎么也装不进课上讲的数字、图形或要背的课文。在学校才呆了几个月,我爷爷就领他回家了,让他留在农场干成年男人干的农活儿。
③若干年后,只受过4年教育的母亲试图教父亲识字。开始,父亲倒是甘心忍受这种磨炼,但不久,他就变得烦躁起来。他活动一下指头和手掌,说他已经练够了,要自己一人到外边散散步。
④终于,一天夜里,他以为没人看见,就拿出他儿子小学2年级的课本,准备下功夫学些单词。但是,不一会儿,父亲不得不放弃了。他趴在书上痛哭道:“上帝啊,我甚至连毛孩子的课本都读不了?”打那以后,无论人们怎么劝,都不能使他坐在笔和纸面前了。
⑤父亲当过农场主、修路工和工厂工人。干活时,他那双手从未使他失望过。他脑子好使,有一股要干好活的超人意志。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在一家造船厂当管道安装工,安装巨型军舰里复杂、重要的零件。由于他工作劲头大、效率高,上司准备提拔他,然而,由于不能通过合格考试而落空了。他脑子里可以想象出通到船的关键部位的条条管道;同时,他手指可以在蓝图上找出一条条线路;他能清楚地回忆出管道上的每一个拐角、转弯。然而,他却什么都读不懂、写不出。
⑥造船厂倒闭后,他每天上午到外头找工作,晚上对我母亲说:”通不过考试的人,他们就是不要。”最后,他在一家棉纺织厂找到了工作。我们搬进了城,父亲总是不习惯城里的生活。一次,父亲到食品店买水果。晚饭后,他说,他给我准备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水果。我听到他在厨房里撬铁皮罐头的声音。然后,屋里一片寂静。我走到门口,看见他手拿着空罐头,嘴里咕哝道:”这上面的画太像梨子了!”他走出门,坐在屋外的台阶上,默不作声。我进屋看到罐头上写着”大白土豆罐头”。但是那上面画的的确像梨,难怪父亲把它当梨买来了。
⑦几年后,妈妈去世了。我劝父亲来和我们一起住,他不肯。他的身体越来越差了,因为轻微的心脏病发作,他常常住医院。老格林医生每星期都来看他,给他进行治疗。医生给了他一瓶硝酸甘油片。万一他心脏病发作,让他把药片放在舌头底部。
⑧不久,我便接到噩耗,父亲心脏病发作与世长辞了。我只身一人回来参加葬礼。格林医生说他很难过,实际上,他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因为他刚给父亲开了一瓶硝酸甘油。然而,他在父亲身上却没找到药瓶。他觉得,如果父亲用了这药,大概还能等到急救医生的到来。
⑨后来,我在父亲的花园门口发现了格林医生口中的这瓶硝酸甘油——一只被扭歪、砸坏、摔进松土
里的塑料药瓶。紧握着它,我的眼前浮现出这样一幕情景:父亲拼命想拧开这个瓶盖儿,但拧不开;他在绝望中,企图用砖头砸开这个塑料瓶。父亲至死也没能拧开这个药瓶。因为药瓶盖上写着:“防止小孩拧开——按下去,左拧,拔。”目不识丁的父亲看不懂这一切。
⑩尽管我知道这样做是完全不理智的,但我还是进城买了一枝金笔和一本皮革包的袖珍字典。在向父亲遗体告别时,我把这两件东西放在他手里,这双曾经是温暖、灵巧、能干,但永远没学会写字的手。
( 1 )仔细阅读原文,回答下列问题。①文章第④段画线句子说:“打那以后,无论人们怎么劝,都不能使他坐在笔和纸面前了。”请结合父亲学习识字的经历,说说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
②文章第⑥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体现了父亲当时怎样的心情?
( 2 )文中多次提到父亲的双手“粗壮、有力”“灵巧”,说这双手“几乎能干一切活儿”,”从未使他失望过”,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用意。考点:
记叙文
答案:
( 1 )①父亲天生不擅长图形和文字的学习,幼年即被迫放弃学业;在母亲帮助下曾兰试过重新学习识字,但是失败了;当面对“毛孩子”的课本也无能为力时,父亲內心受到巨大挫折和打击,决定放弃识字。②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体现出父亲因为自己的不识字而错把”大白土豆罐头”当梨买后的沮丧心情。
( 2 )父亲的恥明能干、双手灵巧与他始终学不会识字之间形成鲜明对比,更加突显出不识字是父亲这双手最大的遗憾。
( 3 )不识字让父亲白白失去了一些好的工作和升迁机会;不识字让父亲很难适应城里的生活(甚至到超市也会买错东西),父亲因为不认识药瓶上的字(无法打开药瓶),错失了抢救良机致使他最终失去生命。
( 4 )不识字的双手是父亲的终身遗憾,也是他最大的遗憾,“我”之所以这么做,是想抓住最后的机会去帮助父亲弥补。结构上的作用:首尾呼应,照应文章题目。
1、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山茶花
我们学校前面是一片开阔地,再远一点,是一座座山岭。早晨,我总爱远眺那漫山遍岭的山茶花。
你看哟!那漫山遍岭的山茶花开得那么鲜艳,那么红火。A阳光一照,仿佛千万颗红星在闪(耀跃);微风一吹,叉好像千万面旗(织 帜)在飘扬。
我酷爱山茶花,常常想:它怎么红得那么绚烂夺目?
后来,我从一位放牛伯伯那里听到了这样一个传说。
从前,B这一带的山茶花全是白的,纯净透明;像水晶一样。红军路过这儿时,跟敌人交上了火。一场血战后,敌人被歼灭了,红军一位女卫生队长挂了重(彩 采),部队北上之前,把她托给农民协会照顾,藏在附近一个山洞里养伤。后来,敌人顺着血迹抓到了这位红军女战士,万恶的匪徒绑着她游乡示众,一滴滴鲜血洒遍了条条山梁。
第二年春天,这山村开遍了鲜红鲜红的山茶花。人们说,那是红军女战士的殷殷血迹。
我把这动人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孩子们的眼睛湿润了,晶莹的泪珠滴在胸前(漂 飘)拂的红领巾上……
( 1 )用“/”划掉括号里使用不正确的字。①小山村的山茶花原来是什么颜色?
②现在小山村的山茶花开得怎样?
③传说中山茶花颜色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 3 )文中有两个运用比喻修辞方法的句子,想想再填空。A把________比做________ 。
B把________比做 ________。
( 4 )用一句话概括出你读了这篇短文后的感受。2、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地球颂
登上月球最强烈的感受,就是对地球越来越浓的爱。据我们所知,金星水远被炽热的气体所包国,火星周围笼罩着一层冰冷的二氧化碳,它们都是十分不讨人喜欢的星球。目前,人们还没有发现与地球类似、适宜人类居住的星球。
地球不仅有值得夸耀的、冷热宜人的气温变化,而且有美妙大气层。大气层里各种气体的含量也恰到好处:氧气供人类和动物呼吸,二氧化碳为植物提供养料。大气层是地球得天独厚的一件理想外衣。它像一层盔甲,为人类创造了适宜生存的良好环境。地球有了这件外衣,白天的阳光才不会把地面晒得过热,夜晚太阳落山后,才不会变得过冷。这件外衣还可以抵挡陨石和宇宙射线、紫外线的袭击,保护我们的安全。
地球的一大优点,是它有一个斜轴。这个轴造成了一年四季的交替变化,使我们的生活免于单调,毛衣之后穿泳装,绿叶之后赏红叶。
我们算是很幸运的,地球旋转的速度刚好合适。我热烈地赞成一天24小时,因为这跟我们睡眠的习惯配合得恰到好处。你想一想,地球如果转得跟土星一样快,每10小时自转一次,情形又会怎么样?我们将不得不反复地起床、休息,休息、起床。
有些人批评过地球的重力,说它太强,从一米高的地方跌下来,就能摔断腿。不过也有一个优点足以相抵:人不会轻易被风吹走。应当承认,重力是很有价值的稳定力、不可或缺。
千秋万世,运转不停,这是地球的另一个优点。只要安善维护,地球可以做我们永世的乐土,虽然这个乐土不能全无风波,优点却不容抹杀。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太空人安德斯上校接受采访时说的一句话。他说:“我觉得大家应该同心协力,维护这个微小、美丽而脆弱的星球。”
( 1 )结合短文内容,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得天独厚:________
不可或缺:________
( 2 )地球得天独厚的“理想外衣”是指________;称它为“理想外衣”是因为: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A.举例子 B.作比较 C.作假设 D.作诠释
第一自然段:( );第二自然段:( );第三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
( 5 )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用“正确”“错误”表示。①如果地球每10小时自转一次,人们就要不断地经历白天、黑夜,会影响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
②地球的斜轴造成季节的交替变化,使我们的衣着免于单调。
③人们喜欢地球,就是因为“目前,人们还没有发现与地球类似、适宜人类居住的星球。”
3、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武汉的夏天
武汉夏天的热,好像尽人皆知。到底有多热?热到什么程度?热得有多么难受?武汉人倒没有外地人表达得传神。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先生问我:现在武汉的夏天热吧?我答:热。于光远先生说:热得怎样?我答:42摄氏度的高温连续几个星期。
于光远先生笑着摇头,讲述了这么一段往事:1956年的夏天,于光远先生应遨去武汉做报告。武汉三镇,数武昌凉快一些,有偌大的东湖,有几十所大专院校,校园都搞绿化,因此式昌比汉口、汉阳都要凉快。报告就安排在武昌讲。那个时侯,大礼堂一般都没有空调设备,电扇也不多,吹出来的还是热风,所以报告就安排在室外进行。到了做报告的时侯,于光远先生一看,是在东湖的游泳池里。于光远先生坐在游泳池边沿讲活,听报告的人黑压压一片,都站在游泳池里。听的人倒不错,独热坏了于光远先生一个人。于光远先生走遍天南海北,如今已八十多岁,所经历的最热也就是武汉的这一次了。
另一个朋友,北方人,大夏天不幸被派到武汉出公差。临行前害怕武汉的热,找到武汉人打听,去了武汉住哪里比较凉快?别人告诉他如果是出公差住不起大饭店,最好就住长江边的招待所,江边总是比较凉快的。朋友来到武汉,然就寻到长江边上的一家招待所住宿。到了晩上,又热又闷,人躺下不一刻,草席上就是一个人的印迹,汗水洇的。电扇打开,热风烫面,只好关掉,一夜根转,痛苦难当。
第二天的晚上,朋友困极累极,来到长江边上,只见江边坐满了乘 凉的人,他也试着坐坐,不行,依然是热得要命,且还有蚊虫叮咬。万般无奈,朋友急中生智:到长江里头去睡。朋友寻来一段绳索,再连接上自己的皮带,一头系在江岸的铁锚上,一头套住自己的脖子,人就坐进江水里,在水面露出鼻孔呼吸,这样才迷迷糊糊地得以打几个盹儿。天亮之后,朋友不顾一切,仓促北逃。
从此,一提起武汉的夏天,朋友有如谈虎,必然色变。他这一辈子,无论如何,是绝对不会在夏天来武汉的了。
( 1 )解释下列词语。尽人皆知:________
急中生智: ________
( 2 )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句中连用三个“?”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