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小学语文试题: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阅读综合训练。

战地医院

医院只是连成一片的几顶帐篷,卧在近郊的小树林里。城市已被空袭夷为平地,百姓全部撤离。帐篷里满是伤兵,远处枪炮声连成一片,脆弱的防线随时都可能被对方撕成碎片。不断有卡车停在帐篷外面,车厢打开,是一个换一个的伤兵,全是重伤员。

又一辆卡车刹住,抬下18个伤兵,只有6个人还有气息。医生和护士马上抢救。6个兵,死掉5个。最后一个兵被抬上手术台,他的髋骨以下,被炸得血肉模糊。医生看着那张稚气未脱的脸,感觉他还是一个孩子。

手术紧张地进行着。远处传来“嗒嗒嗒”的声音,医生知道,那是我们的防空炮火在吼叫,但是对敌人的高空轰炸机来说,那些炮火形同虚设,它们甚至连恐吓或者警告的作用都起不到。

警卫员跑进来,要求医生和护士马上躲进狭窄阴暗的防空洞。“飞机就要来了,”他说,“它们会把这儿炸成粉末。”

医生从兵的身体里,取出一枚子弹。子弹夹在骨缝中,已经变了形。

“你救不了他……谁都救不了他……他终究会死……我们需要马上离开……”

医生从兵的身体里,取出一个弹片。弹片被扔到搪瓷盘里,兀自跳跃,叮当有声。

“听我的,我们先躲一躲……”

医生停下手里的动作,他抬起头,看着来人。很多人已经撤进防空洞.帐篷里只剩9个人。他,来人,一名护士,手术台上喘息的士兵,5个已经死去的士兵。

一颗炮弹在另一个帐篷里炸开,一把变形的剪刀划破帐篷落到他的面前。医生拾起剪刀,扔开,继续他的手术。

“太危险了!快走啊,这是上级的命令!”警卫大声喊叫。

医生没有走。他坚持把手术做完。护士轻握着战士的手,又替医生擦去额上的汗珠。战士是在手术后死去的。战士在临死前咧开他的嘴巴。他的牙齿很白。他有两颗调皮的虎牙。

没有人能够挽救战士的生命。在战场上,死亡是一种必然,只有活着.才是一种偶然。

后来,医生被训斥,长官说:“空袭时必须躲进防空洞,这是命令,你不知道吗?”

他说:“我知道。”

长官说:“你是前线唯一的医生,你的生命远比十个战士的生命重要百倍,你不知道吗?”

他说:“我知道。”

长官说:“那个士兵虽然可怜,可是他身负重伤,即将死去。作为一名身经百战的医生,你不知道他终会死去吗?” .

他说:“我知道。”

长官说:“你什么都知道,可是在那时,你为什么一定要做那件毫无意义的事呢?”

他说:“因为他还没有死去……他躺在手术台上,他还在喘息……我得让他知道,即使在生命最后一刻,我们,还有他的祖国,也没有将他抛弃。”

( 1 )根据短文内容,梳理故事情节,完成填空。

( 2 )阅读第一自然段,概括帐篷外的环境,再回答问题。

环境:________、________、不断有装满重伤员的卡车停在帐篷外。

从这些环境描写中,可以想象当时________、________的场景,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

( 3 )请简要分析“弹片被扔到搪瓷盘里,兀自跳跃,叮当有声”这处细节描写的妙处。
( 4 )读完短文,你觉得医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考点:

记叙文

答案:

( 1 )②最后一个兵被抬上手术台,敌人轰炸来袭;④医生被长官训斥;⑤恳求医生马上离开;⑥取出一个弹片;⑦看一眼周围,继续手术;⑧命令医生快走
( 2 )【第1空】医院简陋且卧在小树林里
【第2空】枪炮声连成一片
【第3空】紧张
【第4空】危险
【第5空】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了当时战争恶劣、惨烈的氛围,突出了战地医院此时此刻面临的危险,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 3 )体现了医生在极度危险的情况下全神贯注、镇定自若的救治状态。
( 4 )医生是一个以救死扶伤为己任、忠于职守、医德高尚、不是死亡的人。

扩展学习

1、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相信你,能行!

“气死我了,成绩差还要偷看,作弊!”数学老师边嚷边推着两名学生走进了办公室。班主任一看,是一班两名“双差生”,他们垂着头。涨红着脸,胆颤心惊地等着训斥。看到他们的样子,班主任克制住火气,把他俩拉到身边,亲切地说:“是不是考试时作弊呀?那好,老师就给你俩讲一个‘作弊’的故事”。

“十几年前,有一个孩子成绩比你俩还差,又调皮捣蛋,是个十人看见九摇头,阎王看见伸舌头的讨厌鬼。作业、考试不是

2、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课外阅读

买馒头

①家后面市场里的馒头摊,做的山东大馒头非常地道,饱满结实,有浓烈的麦香。

②每天下午四点,馒头开笼的时间,闻名而来的人就会在馒头摊前排队,等候着山东老乡把蒸笼掀开。

③掀开馒头的那一刻最感人,白色的烟雾阵阵浮出,馒头——或者说是麦子——的香味就随烟四溢了。

④差不多不到半小时的时间,不管是馒头、花卷、包于就全卖光了,那山东老乡就会扯开嗓门说:“各位老乡!今天的馒头全卖光了,明天清早,谢谢各位捧场。”

⑤买到馒头的人欢天喜地地走了。没买到馒头的人失望无比地也走了。

⑥山东老乡把蒸笼叠好,覆上白布,收摊了。

⑦我曾问过他,生意如此之好,为什么不多做一些馒头卖呢?

⑧他说:“俺的馒头全是手工制造,卖这几笼已经忙到顶点了,而且,赚那么多钱干什么?钱只要够用就好。”

⑨我只要有空,也会到市场去排队,买个黑麦馒头,细细品尝,感觉到在平淡的生活里也别有滋味。

⑩有时候,我会端详那些来排队买馒头的人,有的是家庭主妇,有的是小贩或工人,也有学生,也有西装笔挺的白领阶级。有几次,我看到一位在街头拾荒的人。有一次,我还看到在市场乞讨的乞丐,也来排队买馒头。(确实,六元一个的馒头,足够乞丐饱食一餐了。)

⑪这么多生活完全不同的人,没有分别地在吃着同一个摊子的馒头,使我生起一种奇异之感: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因角色不同而过着相异的生活,当生活还原到一个基本的状态,所有的人的生活又是多么相似:诞生、吃喝、成长、老去,走过人生之路。

⑫我们也皆能品尝一个馒头如品尝人生之味,只是或深或浅,有的粗糙,有的细腻。

我们对人生也会有各自的体验,只是或广或窄,有的清明,有的浑沌。

⑬就像馒头摊的山东人,他在战乱中度过半生,漂泊到这小岛上卖馒头,这种人生之旅并不是他少年时代的期望,其中有许多悲苦与无奈。可是看他经历这么多沧桑,每天开蒸笼时,却有着欢喜的表情,有活力的姿势,像白色的烟雾,麦香四溢。

⑭每天看年近七旬的老人开蒸笼时,我就看见了生命的庆喜与热望。

⑮生命的潜能不论在何时何地都是热气腾腾的,这是多么的好!多么的值得感恩!

(选自《林清玄散文作品集》,有改动)

( 1 )通读全文,你认为作者为什么那么喜欢买山东老乡的馒头?请分点概述。
( 2 )将下面一段文字插入原文,最恰当的一项是( )。

但不论如何,生活的本身是值得庆喜的吧!

A: ⑩⑪段之间
B: ⑪⑫段之间
C: ⑫⑬段之间
D: ⑬⑭段之间
( 3 )本文语言清新朴实,但不乏生动形象的句子。请赏析第13段中的画线句。
( 4 )根据上文与下面的链接资料,说说我们应该持有怎样的人生态度。

资料链接:农夫把稻田中的稻子种成最好的收成,是生活品质。穷人买一个馒头果腹,知道同样的五块钱在何处可以买到最好品质的馒头,是生活品质。家庭主妇买一块豆腐,花最便宜的钱买到最好吃的豆腐,是生活品质。

(选自《求好》,作者林清玄)

3、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课外阅读

砸 锅

生活中,事儿没办好叫“砸锅”。人们为什么这么说,“砸锅”最初指的是什么,它是因何而来?

“砸锅”一词源于戏曲行业,是戏曲界的行话。在戏曲表演中,经常出现不同剧种的演员同台演出的现象,人们称这种现象为“两下锅”或“三下锅”。这里的“两”和“三”指的是两种、三种;“锅”自然指的是戏曲。“两下锅”“三下锅”指的就是不同剧种同台演出的表演形式。采取这种演出方式,并不是说各种戏曲杂糅在一出戏中演出,而是各戏种独

【经典名句欣赏】
【经典诗词推荐】
【精品诗词推荐】
作者名家
诗词分类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