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小学语文试题:五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课外阅读。

拐弯处的回头

一天,弟弟郊游时脚尖被尖利的石头割破,到医院包扎后,几个同学送他回家。在家附近的巷口,弟弟碰见了爸爸。于是他一边跷着扎了绷带的脚给爸爸看,一边哭丧着脸诉苦,满以为会收获一点同情和怜爱。不料爸爸并没有安慰他,只是简单交代他几句,便自己走了。

弟弟很伤心,很委屈,也很生气。他觉得爸爸“一点也不关心”他。在他大发牢骚时,有个同学笑着劝告道:“别生气,大部分爸爸都这样,其实他很爱你,只是不善于表达罢了。不信你看,等你爸爸走到前面拐弯处的地方,他一定会回头看你。”

弟弟半信半疑,其他同学也很感兴趣。于是他们不约而同停了脚步,站在那儿注视着爸爸远去的身影。

爸爸依然笃定地一步一步向前走去,好像没有什么东西让他回头……可是当他走到拐弯处,就在侧身左转的刹那,好像不经意似的悄悄回过头来,很快地瞟了弟弟他们一眼,然后消失在拐弯后面。

虽然这一切都只发生在一瞬间,但那动作却打动了在场所有的人,弟弟的眼睛里还闪着泪花。当弟弟把这件事告诉我时,我也有了一种想流泪的感觉。很久以来。我都在寻找一个代表父爱的动作,现在终于找到了,那就是——拐弯处的回头。

( 1 )本文记叙的主人公是:( )
A: 弟弟
B: 同学
C: “我”
D: 爸爸
( 2 )表明弟弟伤得不轻的文字有两处:
( 3 )爸爸的爱和其他人的爱在方式上有所不同,认真读,从文章中找出一句话来证明这点。
( 4 )在这个故事中,弟弟的感情一直在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其实可以用一个又一个的词语概括。

诉苦——________ 半信半疑——________

( 5 )想一想为什么“那动作却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考点:

记叙文

答案:

( 1 )D
( 2 )①到医院包扎后,几个同学送他回家。②脚扎了绷带。
( 3 )可是当他走到拐弯处,就在他侧身左拐的刹那,好像不经意似的悄悄回过头来,很快地瞟了弟弟他们一眼,然后才消失在拐弯后面。
( 4 )【第1空】伤心
【第2空】感动
( 5 )“依然”“好像”这两个词表现出父亲想掩盖对孩子的爱,但“不经意”这一下意识的动作于无意间更见其真实与深刻,尽管只一“瞟”,却足以让孩子们落泪。

扩展学习

1、五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阅读理解。

四个字创造的奇迹

公共汽车在风景区林肯公园里行驶了几公里,可是谁都没有朝窗外看。我们这些乘客穿着厚墩墩的衣服在车上挤在一起,全都给单调的引擎声和车厢里闷热的空气弄得昏昏欲睡。

谁都没作声。这是在芝加哥搭车上班的不成文规矩之一虽然我们每天碰到的都是这些人,但大家都宁愿躲在自己的报纸后面。此举所象征的意义非常明显:一班彼此紧贴着坐的人,在利用几页薄薄的报纸来保持距离。

一个声音突然响起:“注意!注意!”报纸嘎嘎作响,人人伸长了脖颈。“我是你们的司机。”车厢内鸦雀无声,人人都瞧着那司机的后脑勺。他的声音很威严。“你们全都把报纸放下。”报纸慢慢地放了下来。司机在等着我们把报纸折好,放在大腿上。“现在,转过头去面对着坐在你旁边的那个人。转啊。”使人惊奇的是,我们全都这样做了。我面对着一个年龄较大的妇人。我们四目相投,目不转睛地等候司机的下一个命令。“现在,跟着我说……那是一道用军队教官的语气喊出的命令。“早安,朋友!”

我们都情不自禁地微微一笑,完全不由自主。我们松了一口气,知道不是被绑架或抢劫。而且,我们还隐约地意识到,一直以来我们怕难为情,连普通礼貌也不讲,现在这腼腆之情一扫而空。我们把要说的话说了,彼此间的界限消除了。“早安,朋友!”说起来一点也不困难。有些人随后又说了一遍,也有些人握手为礼。许多人都大笑起来。

司机没有再说什么,他已无须多说。

我听到了欢笑声,一种以前我在151号公共汽车上从未听到过的温情洋溢的声音。公共汽车到了我要下车的那一站,我跟同座的妇人说声再见,然后一跃下车。我心情愉快地开始了这一大,比往常的日子有了一个更好的开始。

我回过头来看那位司机正在看后视镜,准备趁空把车从车站开出。他似乎并不知道,他刚刚创造了一个星期一早晨的奇迹。

( 1 )文章结尾说到“奇迹”,这个“奇迹”是指( )。
A: 乘客们都大笑起来,心情很愉快。
B: 乘客们学会了文明交往。
C: 151号公共汽车上出现了以前从未听到过的温情洋溢的声音,乘客们由陌生、拘谨变得热情友好。
( 2 )“用军队教官的语气喊出的命令”与上文的哪句话相照应?用波浪线在文中画出。
( 3 )文中有一个事物可以用来比喻“界限”一词请你指明是什么事物。
( 4 )司机是怎样创造这个“奇迹”的?请用简洁语言概括说明。
( 5 )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感想?

2、五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孔子求教

一次,孔子(前551—前479年)带着弟子子贡、子路等人去陈国。当时正值春日,桃红柳绿,师生几人一边赶路,一边观赏沿途风景。就在路过一片桑林的时候,他们看见一位年轻的姑娘正在那里采桑叶。孔子诗兴大发,顺口吟了一句诗:“南枝窈窕北枝长”,话音未落,就听到那位采桑姑娘吟道:“夫子行陈必断粮。”孔子和弟子都感到莫名其妙。只见采桑姑娘微微一笑,又高声吟道:“九曲明珠穿不过,回来问我采桑娘。”孔子和弟子都觉得她聪明过人,但不知她吟的诗究竟是什么意思,子贡很想去问个明白,孔子急忙拦住了他,孔子及弟子急着赶路去陈国。

孔子及弟子到了陈国受到冷遇,连饭都不给他们吃。他们又冷又饿,度过了难熬的一夜。第二天,他们上朝去拜见陈国国君。国君手里拿了一颗璀璨的明珠,对孔子说:“听说你是很有学问的人,当然也很聪明,你能不能让丝线穿过这九曲明珠?”九曲明珠就是珠子中间的孔弯弯曲曲地拐了九道弯。孔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未能把丝线穿过去。

正在着急之时,孔子忽然想起采桑娘的诗,明白了采桑姑娘三句诗的意思。他叫来了子贡,吩咐子贡赶快去向那位蚕桑姑娘求教。子贡心急如火,忙沿着原路往回走,不久,便找到了那片桑林。可是采桑姑娘却不见了,他就在桑树林里来回找。突然他发现在两棵桑树中间堆着一堆土,在离这堆土不远的地方,又堆着三堆土,这四堆土,就像是一个谜。他脑子里一转,立刻明白了其中的意思。桑是木,木旁堆土,莫不是姑娘姓杜?旁边又放了三堆土,这难道是三娘的意思?想到这里,他非常兴奋。

正好有个老者背着一捆柴走过来,子贡上前施礼问道:“请问,前面的村子里可有个叫杜三娘的姑娘?”老者答道:“过了桥再往南就是杜家庄,一问便知。”子贡顺着老者指的方向找到了那位采桑姑娘,把孔子和弟子到陈国的遭遇一一告诉了采桑娘,请求她告诉穿珠的办法。杜三娘笑着说:“这并不难,你先把丝线抹上点油脂,然后把丝线拴在蚂蚁的腰上,让蚂蚁慢慢爬进珠孔。如蚂蚁不肯爬,就用烟熏它,这样蚂蚁就带着丝线穿过珠孔,当它从珠孔爬出来时,丝线不就出来了吗?”子贡听了此话很高兴,向杜三娘道谢后,急速赶路。他很快回到了陈国,把这一切告诉了孔子。孔子按照杜三娘教的办法,很顺利地把丝线穿过了九曲明珠,终于解决了陈国国君设置的难题。

孔子的学生回来就把这一切告诉了孔子,然后孔子就按着姑娘的办法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事后,孔子对学生们说:“学问是没有顶点,学习也没有止境,永远不能停止。自满只会使自己陷于停步不前的境地。”

( 1 )陈国国君给孔子出了一道什么难题?
( 2 )采桑姑娘用什么方法解决了难题?
( 3 )画线的句子让你想到哪些成语、谚语或名言?

3、五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可爱的小鸟

  没有一片绿叶,没有一缕炊烟,没有一粒泥土,没有一丝花香,只有水的世界,云的海洋。

  一阵台风袭过,一只孤单的小鸟无家可归,落到被卷到洋里的木板上,乘流而下,姗姗而来,近了,近了!……

  忽然,小鸟张开翅膀,在人们头顶盘旋了几圈,“噗拉”一声落到了船上。许是累了?还是发现了“新大陆”?水手撵它它不走,抓它,它乖乖地落在掌心。可爱的小鸟和善良的水手结成了朋友。瞧,它多美丽,娇巧的小嘴,啄理着绿色的羽毛,鸭子样的扁脚,呈现出春草的鹅黄。水手们把它带到舱里,给它“搭铺”,让它在船上安家落户,每天,把分到的一塑料筒淡水匀给它喝,把从祖国带来的鲜美的鱼肉分给它吃,天长日久,小鸟和水手的感情日趋笃厚。清晨,当第一束阳光射进舷窗时,它便敞开美丽的歌喉,唱啊唱,嘤嘤有韵,宛如春水淙淙。人类给它以生命,它毫不悭吝地把自己的艺术青春奉献给了哺育它的人。可能都是这样?艺术家们的青春只会献给尊敬他们的人。

  小鸟给远航生活蒙上了一层浪漫色调,返航时,人们爱不释手,恋恋不舍地想把它带到异乡。可小鸟憔悴了,给水,不喝!喂肉,不吃!油亮的羽毛失去了光泽。是啊,我们有自己的祖国,小鸟也有它的归宿,人和动物都是一样啊,哪儿也不如故乡好!

  慈爱的水手们决定放开它,让它回到大海的摇篮去,回到蓝色的故乡去。离别前,这个大自然的朋友与水手们留影纪念。它站在许多人的头上,肩上,掌上,胳膊上,与喂养过它的人们,一起融进那蓝色的画面……

( 1 )给括号里的字注音

(撵)它________ (舷)窗________


( 2 )解释下列词语

  悭吝:________

  爱不释手:________


( 3 )把描写小鸟外貌的句子找出来,


( 4 )用一个词语概括最后一段的内容。


( 5 )说说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经典名句欣赏】
【经典诗词推荐】
【精品诗词推荐】
作者名家
诗词分类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