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试题: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风
一年四季都有风。人们常常把春天的风叫和风,夏天的风叫熏风,秋天的风叫金风,冬天的风叫朔风。________它们都是风,________它们的脾性却完全不同。
春天,农民伯伯脱下棉衣,播下种子。一阵阵春风吹过,唤醒了万物,许多种子悄悄地露出头来,探望那明媚的世界。草儿绿了。花儿开了,田野里一片生机勃勃。温暖的春风给人们带来了欢乐。
夏日,天气非常闷热,大滴大滴的汗珠从人们脸上滚落下来,人们是多么需要风啊!可是,风却和我们捉迷藏,不知躲到哪里去了。即使有点风也是暖烘烘的。吹散不了炎热,怪不得叫“熏”风。
初秋,一阵凉风拂来,吹在们身上凉丝丝的。黄色的树叶纷纷地飘落下来,河边的芦苇轻轻地摇摆着。高梁红了,稻子熟了。人们高兴地收割庄稼。金风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
隆冬,凛冽的寒风怒号,卷起尘土,刮得人们睁不开眼睛。清晨,路上行人稀少。有些人缩着脖子匆匆地赶路,几个调皮的小男孩干脆倒退着行走,躲过风头。我们却迎着寒风坚持长跑,________我们有一颗火热的心。
风啊,风!人们欢迎你,需要你,可有时又讨厌你,怕你。我长大了要叫你听人们的话,为人类造福,你愿意吗?
( 1 )在文中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①________它们都是风,________它们的脾性却完全不同。
②我们却迎着寒风坚持长跑,________我们有一颗火热的心。
( 2 )有“Δ”划分段落,写出段意。考点:
语段阅读 只有一个地球
答案:
( 1 )【第1空】虽然
【第2空】但是
【第3空】因为
( 2 )第一段(1自然段)一年四季的风脾性不同。第二段(2-5自然段)四季的风特点各不相同。第三段(6自然段)我愿长大让四季风都为人类造福。
( 3 )①许多种子悄悄地露出头来,探望那明媚的世界。②风都和我们捉迷藏。
1、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故乡的水墨画
故乡的菱塘是散漫的,远眺像一幅幅大大小小的水墨画,零零散散地蛰卧于村边地头,大的有几十亩,小的仅半亩多。每年初春,熬过了一冬的菱塘便渐渐有了生机,起初疏疏朗朗的,细小的菱叶漂浮于碧水间;一过“黄梅”,菱叶们便争先恐后地涨满菱塘,把整个水面挤得密密匝匝。此时,一张张翠绿的菱叶被支棱得翘了起来,菱盘上缀满了一丛丛白色的、淡红色的小花,微风送来缕缕馨香,红蜻蜓、花蝴蝶、小青蛇,还有鼓眼睛的青蛙,在菱盘上尽情地嬉戏。几个心急的孩子,时常在放学后奔到菱塘边,折一根树枝拨来两三块菱盘翻起,看看结了菱角没有。
临近中秋节,故乡的采菱女便开始采“头朝菱”了。穿着各色衣裙的采菱女有的划一叶扁舟,有的荡一只水盆,穿行在绿色的“水巷”里。她们一只手掀起一块水淋淋的菱盘,另一只手的两个手指轻轻一掐,一只小小的菱角就采撷下来了。刚起水的菱角,鲜嫩、清甜。剥一只丢进嘴里,脆生生、甜津津的,胜似苹果、柑橘。站在岸边的孩子早已等不及了,走向凉冽冽的水里。采菱女见状,忙把“船”靠过去,抓一把菱角塞进孩子们的衣袋,孩子们这才欢天喜地地返回岸上。
每当这个季节,故乡的每一扇窗户里,都会飘着扑鼻的菱香,芬芳浓郁,和着夜雾,弥漫整个村庄。家家灶上煮着菱,大人小孩剥着菱。第二天一早,故乡的街头,摊摊担担,那一堆堆溢着余香的菱角,就一个劲儿诱惑你了。
如今,剥着菱角,我又徜徉在故乡的画幅中了。我看到了池塘轻易散不开的浓雾。荡起水盆,我也加入了采菱女的行列,并随手将一只菱角扔进嘴中,细细咀嚼,甜滋滋的,清香甘醇,满口生津,是那么的令人心醉!
( 1 )趣味成语。把词语补充完整,再想想每个词语中填入的字之间有什么关系。争________恐________ 欢________喜________
________七________八 顾________失________
( 2 )短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找出相关语句,写在下面横线上。①她们一只手掀起一块水淋淋的菱盘,另一只手的两个手指轻轻一掐,一只小小的菱角就采撷下来了。
句子中的“掀”“掐”是写什么动作的?表达了采菱女怎样的心情?
②细细咀嚼,甜滋滋的,清香甘醇,满口生津,是那么的令人心醉!
作者这时“心醉”的仅仅是菱角的美味吗?
( 5 )情感体悟。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风 筝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叉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然而最喜欢风筝。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发见了他。他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罢,——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 (有删减)
资料 此又写于1925年1月24日。1925年,中国北方各省正处于帝国主义及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之下,在意识形态上极力强化封建教育。1925年11月,段祺瑞政府的教育部通过了学校“读经”的决议,规定自初小四年级起必须读经。一些封建文人和知识分子紧相配合,高唱“尊孔读经”,竭力推行奴化教育。鲁迅的这篇又章,正是对这种不合理状况的揭露和批判。
( 1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是对“我”________的描写,通过这些描写可以看出“我”对待兄弟________。结合资料可以了解到,作者借写“年少时抹杀小兄弟的爱好”来批判________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摧残。3、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我在原野上________,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________,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________;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________。
呼吸 摇曳 凝视 察看
我在原野上________,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________,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________;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________。
( 2 )用横线画出这段话中写花的作用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