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小学语文试题:五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阅读课文《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回答问题
明末清初,浙江出了一位史学家谈迁。谈迁自幼刻苦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爱历史,立志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但由于他家境贫寒,没有钱买书,只得四处借书抄写。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què)》。
  面对这部可以流传千古的鸿篇巨制,谈迁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可是,就在书稿即将付印前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一天夜里,小偷溜进他家偷东西,见家徒四壁,无物可偷,以为锁在竹箱里的《国榷》原稿是值钱的财物,就把整个竹箱偷走了。从此,这部珍贵的书稿就下落不明。20多年的心血转眼之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经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è)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经过4年的努力,他完成了新书的初稿。为了使这部书更加完备、准确,59岁的谈迁携带着书稿,特地到了明代的都城北京。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查历史的遗迹。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生命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又经过了几年的奋斗,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104卷,500万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 1 )面对即将付印的鸿篇巨制被人偷走,20年的心血化为乌有,谈迁此时是“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请你联系上下文思考一下,此时谈迁会想些什么?请写下来。


( 2 )为了使新书更加完备、准确,谈迁付出了很多,从短文第三自然段中“一袭破衫,四处寻访,终日奔波,面对孤灯,奋笔疾书”等词语中你体会到谈迁是一个怎样的人?


( 3 )请联系全文,结合生活中你了解到的事例写出你对“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这句话的理解。


考点:

课文内容理解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答案:

( 1 )

谈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 2 )

谈迁是一个治学的严谨,有着坚定意志的人。



( 3 )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我们不能被困难吓倒,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扩展学习

1、五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阅读短文回答题。

光明与黑暗

一个盲人摸着盲文,在用心地读书,一个懒汉从旁边走过,嘲笑盲人,说:“你什么也看不见,在那儿瞎念什么?”

盲人说:“正因为我看不见东西,我才努力地学习,想知道更多的东西,为人们做些有益的事情。”

懒汉说:“闭目养神有多自在,何必自找苦吃呢!”

盲人听了叹了口气,说:“真可惜,让你这样的人长了一双明亮的眼睛!”

懒汉得意地说:“怎么,你嫉妒了?反正我是不会像你那样瞎费劲的。”

盲人严肃地说:“你虽然长着一双眼睛,不学习知识,就像一盏没有点燃的灯,它不能照亮前进中的黑暗。我的双眼虽然失明了,可是知识会使我看到光明。”

( 1 )课文中盲人与懒汉的区别在那里?你是怎样理解“知识会使我看到光明”这句话的?

( 2 )盲人三次说话,有不同的语气,找出来读一读,说一说它们在表达上的作用。

2、五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不巧,这天李凝不在家,贾岛就把一首《题李凝幽居》的诗留了下来。 第二天,贾岛独自骑着毛驴返回长安。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 更恰当些。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大街上的人看到他这个样子,都感到十分好笑。 这时,正在京城做官的韩愈,在仪仗队的簇拥下迎面而来。行人、车辆都纷纷避让,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竟然闯进了仪仗队中。



( 1 )贾岛骑在毛驴上比划什么?

( 2 )解释视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3、五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最大的麦穗

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成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走进了麦地。

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麦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到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 )我能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

沉甸甸的________ 苍老的________ 准确的________

不失时机地________ 用心地________ 一再地________

( 2 )用横线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用曲线画出一个拟人句。
( 3 )瞧,短文怎么没有结尾?快来试一试给它加个结尾吧!
( 4 )此时此刻,你想说点什么?
【经典名句欣赏】
【经典诗词推荐】
【精品诗词推荐】
作者名家
诗词分类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