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小学语文试题: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课外阅读

①我喜欢去植物园,是为了静。

②静,仿佛能使一切增加深度,不只是对那些抽象的东西如心灵、寂寞之类。它使我叫见鸟声,听见水声,听见四脚爬虫在草叶间窸窸窣窣的“走路”声,听见____________________„„令耳朵听得很深。它使我看见叶面上的“血脉”,看见树顶间的青天,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令眼睛望得更远更细。仿佛,仿佛可以看到天涯海角那无尽的脚边——也不过是一片极静的幽林。

③前几天,我偶然在中午的时候去了植物园。满溢的阳光到处洒上了金粉,连曲径上的小碎石都艳了起来。一切的静依然静着,却不知由哪儿飞来了许多花的访客——那些横飞的蜜蜂。草地上躲躲藏藏的苜蓿透露着若隐若现的紫色消息,一只淘气的蜂把它传给旁边的草花。那野花像一朵淡黄的云,轻柔得仿佛轻风一吹就会散。那只蜜蜂一站到花心上去,花茎就不胜负荷地弯垂了下来,“太重啦”,仿佛有一声甜美的呼喊,吓得蜂儿直跳起来,花儿才又弹簧似的弹回原位伸直了花梗。

( 1 )给划线字选择正确注音。

脉________ 径________

________ 簧________

( 2 )“静,仿佛能使一切增加深度”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 3 )从文中找出一个比喻句和一个拟人句,抄写下来


考点:

课文内容理解 草虫的村落

答案:

( 1 )【第1空】xuè
【第2空】qū
【第3空】hè
【第4空】tán
( 2 )

静可以使人耳朵听得更深,使人眼睛看得更远更细。


( 3 )

比喻句:那野花像一朵淡黄的云,轻柔得仿佛轻风一吹就会散。

拟人句:草地上躲躲藏藏的苜蓿透露着若隐若现的紫色消息,一只淘气的蜂把它传给旁边的草花。


扩展学习

1、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现代文阅读

烛心

乔迁新居,还没收拾完毕,突然停电了,室内一片漆黑。

咚咚咚,小薇刚摸到蜡烛和火柴,门外便传来了敲门声。

打开门一看,原来是一个小男孩,他仰着小脸,背着手:“阿姨,你家有蜡烛吗?”

怎么?刚搬进来第一天就支使孩子来借东西!真是欺负新来的,这怎么行!今天借给他家蜡烛,说不定明天又来借葱、蒜之类的。不,不行!小薇的脑筋急速地转着。

“哎呀,真不巧,阿姨刚搬来,也没有蜡烛。”说完就准备关门。

“阿姨,你看,我妈妈让我送来的。”小男孩变戏法似的从背后抽出手,高高地举着两根粗粗的蜡烛。

面对孩子澄澈的眼睛,小薇一下子惊呆了,继而无力地倚着门,双手捂面,不敢与孩子对视……

( 1 )本文第四自然段是________描写,体现了小薇________的性格特点。第六自然段有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描写,体现了小男孩和他妈妈________的形象。
( 2 )小薇的心理变化过程是( )
A: 猜疑、反感、拒绝、惊讶、愧疚
B: 反感、拒绝、猜疑、惊讶、愧疚
C: 猜疑、反感、拒绝、愧疚、惊讶
( 3 )本文所设置的悬念是什么?在文中找出来。
( 4 )根据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展开想象,续写小薇复杂的心理活动及如何接待了小男孩,想象要合情合理。

2、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课内阅读

北京名胜古迹(节选)

陈亚丽

先就园林景观来看,作为皇家园林的北海公园,无疑是大手笔园林设计的典范。北海的布局不是随意为之,而是根据中国古老神话而来的。传说仙界的宫苑分“一池三山”,即“一池”东海,“三山”蓬莱、瀛洲、方丈。北海严格按照这个模式建造,“一池”是太液池,“三山”就是琼花岛、团城、犀山台。在这种建筑格局之下的园林,自然就多了一份庄重的气质。相比北海公园的严格布局,苏州园林的布局可就没那么多典故可循了。它也不讲究对称,庭院回廊的设计极少有重复之处。苏州园林也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柱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远望的时候仿佛游览宋元工笔云山或者倪云林的小品,
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在山间”。

在苏州园林中游览,能忘记身在苏州城,但在北海公园中游览,却能感受到整个北京城的博大。北海里最著名的建筑物白塔,坐落在一个山顶的大型平台上:“巨大的塔身,沉郁,厚重,遮住半个天。在白塔身旁,居高临下,俯视京华,气象万千。环抱白塔的北海,是面擦得锃亮的大镜子。整个北京从四外托着这面大明镜,笼罩在淡淡的白烟里。中南海的湖光烟树对面相望;故宫化作一面黄琉璃瓦的海洋;西山黛色,若有若无。环顾天宇低垂,陷到脚下。这时,谁不万虑俱消、心旷神怡呢!”

(选自《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 )解释词语。

居高临下:________

心旷神怡:________

( 2 )仙界的宫苑分“一池三山”中“一池”指________,“三山”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北海公园的“一池三山”中 “一池”是________,“三山”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
( 4 )北海公园和苏州园林有什么不同之处?

3、六年级上册 现代文阅读 | 查看答案解析

理解感悟(文章阅读)

    往事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喜欢,说是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梗上只留下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儿,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紧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的受了感动

  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 1 )这篇散文抒写和歌颂的对象是什么?全文的点睛之笔是什么?

( 2 )第二、三段交代八九年前的作用是_____

A: 说明我喜欢莲花已不是一天两天了。
B: 抒发自己对故乡园院中红莲的思念之情,介意表达对故乡亲人的怀念。
C: 写一段趋势,丰富文章内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D: 借祖父的话暗示“我”与红莲之间的关系,为后文主题的揭示设下伏笔。
( 3 )根据上下文,试推断下面词语的含义。

应:________

菡萏:________

( 4 )“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一句中的“不宁的心绪”指什么?

【经典名句欣赏】
【经典诗词推荐】
【精品诗词推荐】
作者名家
诗词分类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