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译文
在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
我们虽然只是些小小的州县官吏,但是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作品鉴赏】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
郑板桥对百姓疾苦的关心。这首诗是郑板桥在乾隆十一、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一二两句托物取喻。第一句“衙斋卧听萧萧竹”,写的是作者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这时听到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着竹子,萧萧丛竹,声音呜咽,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第二句“疑是民间疾苦声”,是作者由凄寒的竹子声音产生的联想。作者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好像是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老百姓的呜咽之声,充分体现了作者身在官衙心系百姓的情怀。三、四两句畅述胸怀。第三句“些小吾曹州县吏”,既是写自己,又是写包括,可见为民解忧的应该是所有的“父母官”,这句诗拓宽了诗歌的内涵。第四句“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呀!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对劳动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确实是十分可贵的。
【名家点评】
作者郑板桥出身寒微,做官前后均以卖画为生,对下层人民的疾苦有比较深刻的了解。他为官时的诗文书画创作也特别强调写百姓之心声,道民间之痛痒,不耻于表现风花雪月,闲情逸致,为官僚贵族、有闲阶级茶余酒后提供消遣之资。作者虽然是在官衙内写诗作画,但他的心却时刻想着广大百姓,这首诗就尽致极诣地表现了作者的这种情怀。开头一句是说,作者正在衙署书房中躺卧休息,这时窗外清风阵阵,丛竹萧萧,声音呜咽,如泣如诉。“疑是民间疾苦声”,是作者听到竹声之后的联想。自然界的风竹声和人民群众的疾苦声,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可是由于作者时刻惦记着百姓的安危冷暖,所以听到风吹竹啸,就很自然地把它和黎民百姓的痛苦呻吟联系了起来。接下来,作者进一步想到:像我们这些州县小吏,虽官职卑微,却负有解民于水火之中的重大责任。窗外的那一枝一叶,不正是饱受风雨的百姓的化身么?作为他们的“父母官”,又怎能不去关心他们的疾苦呢?作者曾刻有。痛痒相关”一印,以示与百姓休戚与共。这首诗以“一枝一叶总关情”作结,更说明了作者对民情的体察入微。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对人民群众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这首诗是题在画上的,作者画的是风竹,但已不是自然界生物的一般复写,而是蕴含了作者深沉的思想感情;诗是写给上司包括的,语言既要有分寸,又要恳切明晰,所以作者采用了托物取喻,借竹发端的手法。全诗既具明志自勉之心,更含相与为善之意,一轴画,四句诗,把作者对人民真挚而执着的人道主义情怀寄寓在诗情画意之中,达到了无迹可求,一片化机的美学高度,令人叹为观止。
名人诗词
李白 杜甫 苏轼 白居易 王维 陶渊明 陆游 韩愈 王安石 欧阳修 李清照 刘禹锡 辛弃疾 杜牧 李商隐 柳宗元 孟浩然 李煜 黄庭坚 柳永 王昌龄 龚自珍 晏殊 高适 韦应物 王之涣 元好问 更多经典诗词赏析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诗海泛“舟” 诗空飘“雪” 诗坛品“酒” 诗园看“柳” 诗中“乡情” 诗中“亲情” 诗中“友情” 诗中“爱情” 诗厩观“马” 诗台点“烛” 诗国寻“梦” 诗空赏“云” 诗空飞“雨” 诗中捉“鸟” 诗中觅“愁” 诗苑洒“泪” 诗空摘“星” 诗中买“醉” “物事人非” “传统节日” 诗中“美女” 色彩之“红” 色彩之“绿” 色彩之“黄” 色彩之“紫”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