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的阿冕今年十三岁了,耳边也应垂下了乌黑的头发。
我知道你每天发奋读书,研习经史,而且还孝敬长辈。
虽然我奉命,年年在外工作,但是却天天思念着你们。
写这首诗寄给你,不是没有意义,我是想鼓励你继续下去,不要虚度青春,将来自取惭愧。
注释
①阿冕:于谦对自己长子于冕的爱称。于冕(未知-1500),字景瞻,浙江钱塘(杭州)人,于谦之子。1450年(景泰元年)以于谦功迭世袭副千户。于谦死从坐戌龙门,屡上疏讼其冤。成化初,于谦昭雪,于冕自陈不愿就武职,遂改兵部员外郎,累升礼部郎中、南京太仆寺少卿、应天府尹,后致仕。1500年(弘治十三年十二月十一日)卒。通经史,有才干,历官能尽其职。撰有《先肃愍公行状》。
绿:乌黑色。
鬟鬟:形容头发长。
②好亲:偏好,亲近。
灯光:指夜晚。好亲灯光,很晚了还在看书,形容学习很刻苦。
庭闱:父母住的地方。这里代指于冕的长辈。
奉:捧。
旨甘:美好的食物。常指孝养父母的食品。
③衔命:接受使命,遵奉命令。
④自惭:自己感到惭愧。
【作品鉴赏】
《示冕》为了庆贺儿子的生日,于谦便给于冕写下了这首诗
于谦在担任山西巡抚时,有一次忽然接到家信,信中说几天后就是他的长子于冕的13岁生日,希望他有所表示。于谦看了这封信后才想起来,上次家中来信已经提及此事,只因自己政务繁忙,竟把这件事忘记了。当时于冕不在他身边,而随祖父祖母在钱塘老家居住。为了庆贺儿子的生日,于谦便给于冕写下了这首诗。
《示冕》诗中作者自始自终都没有要求儿子去做什么,但是却达到了教育子女的目的
此诗有自注:“时予双亲在堂,留冕代养于杭”,由于很久没有与儿子于冕见面,不知道儿子现在是个什么状况,所以作者在诗的首联和颔联中想象了儿子现在的情形。于谦对子女的教育方法很特殊,诗的开头并没有上来就说儿子要怎么做,给他压力,而是想象,这种想象是不会构成压力的,只是一种暗示。而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在颈联写自己未能经常回家,与家人团圆的原因,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也显露出作者对家人的愧疚。这一联也更加冲淡了对儿子的说教意味。尾联是勉励和告诫于冕努力上进,不要辜负青春年少的大好时光,也寄托了对子女的殷切期望,与颔联呼应。
这首诗写得浅显易懂,亲切感人。在诗中作者自始自终都没有要求儿子去做什么,但是却达到了教育子女的目的,所以说这是一首非常不错的“示儿诗”,当为借鉴。
阿冕今年已十三,耳边垂发绿鬟鬟。
好亲灯光研经史,勤向庭闱奉旨甘。
衔命年年巡塞北,思亲夜夜想江南。
题诗寄汝非无意,莫负青春取自惭。
名人诗词
李白 杜甫 苏轼 白居易 王维 陶渊明 陆游 韩愈 王安石 欧阳修 李清照 刘禹锡 辛弃疾 杜牧 李商隐 柳宗元 孟浩然 李煜 黄庭坚 柳永 王昌龄 龚自珍 晏殊 高适 韦应物 王之涣 元好问 更多经典诗词赏析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诗海泛“舟” 诗空飘“雪” 诗坛品“酒” 诗园看“柳” 诗中“乡情” 诗中“亲情” 诗中“友情” 诗中“爱情” 诗厩观“马” 诗台点“烛” 诗国寻“梦” 诗空赏“云” 诗空飞“雨” 诗中捉“鸟” 诗中觅“愁” 诗苑洒“泪” 诗空摘“星” 诗中买“醉” “物事人非” “传统节日” 诗中“美女” 色彩之“红” 色彩之“绿” 色彩之“黄” 色彩之“紫”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