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译文
狂风终日吹掠树叶,放眼望去,山势险峻,积雪盈丈,皑皑一片。塞外极边之地,越走越远,愁思不绝,哪里还能忍受身在异乡还感伤离别?
若说我的客愁能够停止,除非是红润的容貌常在,不随春事消散。写好书信,含泪折起。闺中的你,不也正孤独地对着这轮圆月(怀念我吗)?
注释
①“尽日”三句:此系描写天山之景。惊风,狂风。嵯峨(cuō é),山势高大之貌。天山,在新疆境内。纳兰从未到过新疆,故此处是以天山代指塞外之山。这三句是说在这尽日狂风呼啸,极目望去,天山脚下木叶脱光,积雪盈丈,一片皑皑白色。
②“去去”句:去去,一步一步地远行,越走越远。丁零,古代民族名。汉时游牧于中国北部和西北部。《史记·匈奴列传》:“后北服浑庚,屈射、丁零、鬲昆、薪犁之国。”张守义正义:“已上五国在匈奴北。”司马贞索隐引《魏略》:“丁零在康居北,去匈奴庭接习水七千里。”此处是借指塞外极边之地。唐李涉《六叹》:“汉臣一没丁零塞,牧羊两过阴沙外,”
③“若道”三句:意思是行人的客愁若能停止,那除非是红润的容貌常在,不像春花一样地凋萎,现在朱颜憔悴,春华销歇,又当如何呢?
④“一纸”二句:摺,同“折”。团圞(luán)月,圆月。
【作品鉴赏】
《蝶恋花·尽日惊风吹木叶》描绘深秋远寒,荒烟落照的凄凉之景,而景中又无处不含悠悠苍凉的今昔之感,抒发了词人奉使出塞的凄惘之情
词中表现的是一幅天涯羁旅、游子落拓的凄凉悲伤的意绪和景象。也有人以为此篇是一首怀念妻子的情词,这从篇末的描写看也是可以吻合的。
上片布景,谓尽日里狂风呼啸,草木飘摇。极目远望,高峻崔嵬的天山,雪深数丈。此去丁零,道阻且长,一步一步往前行走,已是愁苦不堪,更何况还是在客里,为别离忧伤。这是上片。以狂风和积雪,呈现征途景象。下片说情,谓剪不断,理还乱。如果想让客愁终止,除非是青春常驻,朱颜和绿发,不要和春天一起销歇。此时,容若写好家书,含着热泪,细心的将它折起。遥想闺中,今夜不也和他一样,正对着天上的圆月。这是下片。以乡书和圆月,剖露自己的心迹。上、下片合而观之,其着眼处,应是天山的团圞月。团圞月,既为望日之实际景象,也将容若和对方联系在一起,即景叙情,情景交融。
作为贵公子,又是皇帝的身边侍卫,可说是极尽荣耀,极其风光了,但是从作者笔下流露出来的情景看却与他的身份极不相称。这里所表现的是一幅天涯羁旅、游子落拓的凄凉悲伤的意绪和景象。也有人认为《蝶恋花·尽日惊风吹木叶》是一首怀念妻子的情词,这从篇末的描写看,也是可以吻合的。不过赠别也好,情词也好,率露之语,温柔蕴藉,是其突出的特色。
【名家点评】
张秉戍 《纳兰词笺注》
赠别也好,情词也好,率露之语,温柔蕴藉,是其突出的特色。
尽日惊风吹木叶,极目嵯峨,一丈天山雪。去去丁零愁不绝,那堪客里还伤别。
若道客愁容易辍,除是朱颜,不共春销歇。一纸乡书和泪摺,红闺此夜团圞月。
名人诗词
李白 杜甫 苏轼 白居易 王维 陶渊明 陆游 韩愈 王安石 欧阳修 李清照 刘禹锡 辛弃疾 杜牧 李商隐 柳宗元 孟浩然 李煜 黄庭坚 柳永 王昌龄 龚自珍 晏殊 高适 韦应物 王之涣 元好问 更多经典诗词赏析
唐诗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诗海泛“舟” 诗空飘“雪” 诗坛品“酒” 诗园看“柳” 诗中“乡情” 诗中“亲情” 诗中“友情” 诗中“爱情” 诗厩观“马” 诗台点“烛” 诗国寻“梦” 诗空赏“云” 诗空飞“雨” 诗中捉“鸟” 诗中觅“愁” 诗苑洒“泪” 诗空摘“星” 诗中买“醉” “物事人非” “传统节日” 诗中“美女” 色彩之“红” 色彩之“绿” 色彩之“黄” 色彩之“紫”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