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袁宗道公安派在解放文体上颇有功绩,在中国文学史史上像三袁有文学素养和政治倾向是绝无仅有的。

作者:袁宗道

 

袁宗道他极力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贵古贱今、模拟古人,强调作家要有思想修养,文章要有思想内容,而绝不是在形式上模秦仿汉。

他极力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与弟弟宏道、中道志同道合,人公安三袁。他反对贵古贱今、模拟古人,强调作家要有思想修养,文章要有思想内容,而绝不是在形式上模秦仿汉。他说心中本无可喜之事而欲强笑,亦无可哀之事而欲强哭,气势不得不假借模拟耳(《论文》),就是说,文章要有真情实感。他的诗文创作实践了他的理论,率真自然,不事模拟。游记散文如《戒坛山一》、《上方山一》、《小西天一》等,简牍散文如《答同社二》、《寄三弟之二》等,真切感人。他的散文缺点是社会意义不大。诗歌创作上,少有佳作。著有《白苏斋类集》。
27岁时会试第一,官翰林院庶吉士、编修,曾向焦及李贽弟子僧深有问学。万历十七年(1589)归里,钻研学术,以禅宗思想研究儒学,著《海蠡篇》(今佚)。九年后复入京,官右庶子,任东宫讲席。
他的多数散文以士大夫的闲情逸兴、说理谈禅为主要内容。诗歌创作又逊于散文,少有佳作。著有《白苏斋类集》22卷。另著有杂剧2种及词若干,已佚。

袁宗道公安派在解放文体上颇有功绩,在中国文学史上,像三袁这样的一母所生三兄弟能同时期跃登大雅之林,又在哲学思想、政治倾向、文学观点,是绝无仅有的。

公安派在解放文体上颇有功绩,“一扫王、李云雾”(《公安县志·袁中郎传》),游记、尺牍、小品也很有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泼诙谐,自成一家。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消极避世,多描写身边琐事或自然景物,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因而创作题材愈来愈狭窄。其仿效者则“冲口而出,不复检点”,“为俚语,为纤巧,为莽荡”,以至“狂瞽交扇,鄙俚大行”(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后人评论公安派文学主张的理论意义超过他们的创作实践,是为公允之论。
在中国文学史上,像三袁这样的一母所生三兄弟能同时期跃登大雅之林,又在哲学思想、政治倾向、文学观点、创作风格,以及性情、气质方面高度的和谐一致,并且能够互相配合实现文学革新的目标,是绝无仅有的。这不但是文学史上的佳话,更是一个奇迹。

袁宗道散文欣赏

【极乐寺纪游】
高梁桥水,从西山深涧中来,道此入玉河。白练千匹,微风行水上,若罗纹纸。堤在水中,两波相夹,绿柳四行,树古叶繁,一树之荫,可覆数席,垂线长丈余。岸北佛庐道院甚众,朱门绀殿,亘数十里。对面远树,高下攒簇,间以水田。西山如螺髻,出于林水之间。若张盖。殿前剔牙松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鳞,大可七八围许。暇日曾与黄思立诸公游此。予弟中郎云:“此地小似钱塘苏堤。”思立亦以为然。予因叹西湖胜境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乎!是日,分韵各赋一诗而别。
进贤冠:古代懦者所戴之缁布冠。这里指文官所戴之冠。六桥;西湖苏堤上六座桥,名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
暇日,能携同二三好友,到郊外去饱览田园风光,对不得不在官场中讨生活的袁宗道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解脱。所以,他关注的重点不是朱门绀殿的寺院,而是路途的景物:白练千匹,山如螺髻;两波夹堤,绿杨成行……秀丽清幽的景象也许和钱塘苏堤有几分相似,这不能不使“身在魏阙,心系林下”的作者触景生情,发出“何日挂进贤冠,作六桥下客子,了此山水一段情障”的感喟。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横颜”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袁宗道(1560—1600) 字伯修,号玉蟠,又号石浦。明代文学家,明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十四年(1586)会试第一,选庶吉士,授编修,官至右庶子。“公安派”的发起者和领袖之一,与弟袁宏道、袁中道并称“公安三袁”。

中文名
袁宗道
别    名
袁伯修,袁玉蟠,袁石浦
国    籍
明朝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明湖广公安(今属湖北)
出生日期
1560年
逝世日期
1600年
职    业
右庶子,文学家
信    仰
儒学
主要成就
“公安派”的发起者和领袖之一 
与弟宏道、中道并称“三袁”
代表作品
《白苏斋集》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