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翁方纲的书法轶事,和刘墉书法观点不同互相讥评,精摹《落水兰亭》拓卷

作者:翁方纲

 
《艺舟双楫》记载了因为翁方纲强调书法笔笔有来历而被刘墉讥讽的故事
 
翁方纲的书法主要学习唐楷,初学颜真卿,后专学虞世南和欧阳询,尤其用功于欧阳询的《化度寺碑》,他的行书主要学习米芾、董其昌及颜真卿。翁氏学书强调笔笔有来历,包世臣《艺舟双楫》记载了一个他与刘墉互相讥评的故事:“乾隆间,都下言书推刘诸城(指刘墉)、翁宛平(指翁方纲)两家。戈先舟学士,宛平之婿而诸城之门人也。尝质诸城书诣宛平,宛平曰:‘问汝师那一笔是古人’。学士以告诸城,诸城曰:‘我自成我书耳,问汝岳翁哪一笔是自己。’”由此可见翁方纲的学书态度之严谨,从学书练基本功这个方面说,他的确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梦园丛说》载“翁覃溪先生能于一粒芝麻上写‘天下太平’四字”。但他只是在技巧上下工夫,而始终墨守前人成规,不求创新,终究只是以工夫见长。包世臣评翁方纲的书法“只是工匠之精细者”(《艺舟双楫》),可谓不诬。
 
 
翁方纲精摹而成《落水兰亭》拓卷,在卷后以楷、隶、行诸体题跋达30段近6500字,以至“纸不能容也”,可称书法作品之最
 
在书圣王羲之《兰亭序》的石刻拓本中,摹刻最善、流传最广,也最负盛名的就是《定武兰亭》。南宋赵子固曾以5000金向庐宗求购一册,携归途中在升山舟覆落水,他急持拓本举出水面,大呼:“我性命可弃,而此不可弃!”故后世称此本为《落水兰亭》。《落水兰亭》自宋至清,历经21位著名鉴藏家及达官显宦收藏,可谓流传有绪。乾隆四十七年(1782),翁方纲在曹文埴处亲见此帖。于是他借观“把玩竞日,尚恍久之”,以至“晴雨眠食,行住坐卧,无刻不在《落水兰亭》卷侧”。在此期间,翁方纲又借天目山房宋拓本与之对校,以穷目之力,历时一日,精摹而成《落水兰亭》拓卷。此卷的绢上摹有工铎“墨林至宝”隶书题字,其后用黄绢响拓《兰亭序帖》凡324字,多以藏锋钝笔而成,顿按则含蓄其内,并依兰亭刻石划出格栏,原石的镭损裂痕处均以墨线在绢匡上勾成石墨纹缕,“宛具云烟枝蕾之状”。书法大家翁方纲自乾隆四十六年(1781)至嘉庆十七年(1812)近32年里,在卷后以楷、隶、行诸体题跋达30段近6500字,以至“纸不能容也”,可称书法作品之最。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Justonly”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翁方纲(1733~1818), 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字正三,一字忠叙,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乾隆十七年进士,授编修。历督广东、江西、山东三省学政,官至内阁学士。精通金石、谱录、书画、词章之学,书法与同时的刘墉、梁同书、王文治齐名。论诗创“肌理说”,著有《粤东金石略》、《苏米斋兰亭考》、《复初斋诗文集》等。

中文名
翁方纲
别    名
翁正三
国    籍
中国(清代)
民    族
出生地
大兴(今属北京)
出生日期
1733年
逝世日期
1818年
职    业
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
主要成就
清代肌理说诗论倡始人
代表作品
《粤东金石略》、《苏米斋兰亭考》、《复初斋诗文集》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