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刘桢以五言诗著称,是魏晋以宫廷为中心的文学集团中杰出作家,并称“建安七子”

作者:刘桢

 

刘桢是魏晋时代以宫廷为中心的文学集团中杰出作家之一
刘桢生活在魏晋时代,魏晋文学兴起的时代。魏晋文学是指中国古代三国两晋时期的文学,在文学史的分期上,属于中国文学中古期第一段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前期。

魏晋期间,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学的自觉和文学创作的个性化,在这些变化中是最有意义的,正是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其他的变化和发展。这期间宫廷起着核心的作用,以宫廷为中心形成文学集团。集团内部的趋同性,使文学在这一段时间内呈现出一种群体性的风格,另一段时间又呈现为另一种风格,从而使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相当明显。
文学集团内出现了一些杰出的作家,如曹植、阮籍等。

刘桢也是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被称为“文章之圣”
刘桢(186年—217年),字公干,东汉末年东平宁阳(今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东汉著名文学家,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诗著称。少与王粲友善,后同应玚一起被曹操征召,为城乡掾属。所著诗大多散失。今存诗十五首,多为赠答之作。明人辑有《刘公斡集》。
在魏、晋文学史上,他与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并称“建安七子”,又因同居邺中(河南省临漳县)亦称“邺中七子”。
魏文帝曹丕在《典论·论文》中称刘桢与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七子:“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于千里,以此相报。”又称赞他“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又与吴质书》),平易通俗,长于比兴。刘桢常与曹操、曹植吟诗作赋,对酒欢歌,深得曹氏父子喜爱,19岁时任丞相掾属。他以诗歌见长,其五言诗颇负盛名,行文才思敏捷,于曹植齐名,后人将他与曹植并称“曹刘”,钟仲伟称他“五言之冠冕”、“文章之圣”,确为“建安七子”中的佼佼者。《典略》载:“太子尝请诸文学,酒酣坐欢,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众人咸伏,而桢独平视。太祖闻之,及收桢入狱。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你是我心上的一道疤,”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刘桢简介

刘桢(186年―217年),字公干,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县)人,东汉名士,建安七子之一。其祖父刘梁,官至尚书令,其人博学有才,警悟辩捷,以文学见贵。
建安中,刘桢被曹操召为丞相掾属,与魏文帝兄弟几人颇相友善,后因在曹丕席上平视丕妻甄氏,以不敬之罪服劳役,后又免罪署为小吏。
建安二十二年 (217),与陈琳、徐干、应玚等同染疾疫而亡。《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4卷、《毛诗义问》10卷,皆已佚。明代张溥辑有《刘公干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于诗歌、特别是五言诗创作方面,在当时负有盛名,后人以其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如今存诗十五首,风格遒劲,语言质朴,重名于世,《赠从弟》三首为代表作,言简意明,平易通俗,长于比喻。

中文名
刘桢
别    名
刘公干
国    籍
东汉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东平宁阳
出生日期
公元186年
逝世日期
公元217年
职    业
文学家、诗人
主要成就
建安七子(邺中七子)之一
代表作品
《鲁都赋》、《黎山阳赋》、《遂志赋》、《瓜赋》、《大署赋》、《清虑赋》、《公宴诗》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