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陈维崧词作风格豪迈奔放,接近宋代的苏、辛派,现存《湖海楼词》

作者:陈维崧

 

陈维崧的个人成就

(一)词方面
陈维崧的词,数量很多。现存《湖海楼词》尚有1600多首。风格豪迈奔放,接近宋代的苏、辛派。蒋景祁《陈检讨词钞序》说:"读先生之词者,以为苏、辛可,以为周、秦可,以为温、韦可,以为《左》、《国》、《史》、《汉》、唐、宋诸家之文亦可。……取裁非一体,造就非一诣,豪情艳□,触绪纷起,而要皆含咀酝酿而后出。"虽嫌夸张,但陈维崧以豪放为主,兼有清真娴雅之作,是为事实。更难得的是陈维崧各体词都写得很出色。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说:"国初词家,断以迦陵为巨擘。""迦陵词气魄绝大,骨力绝遒,填词之富,古今无两",《湖海楼词》最为可贵的,是能注意反映社会现实,如〔贺新郎〕《纤夫词》,写清兵征发10万民夫替战船拉纤,"列郡风驰雨骤",使得"闾左骚然鸡狗",还写到一民夫与"草间病妇"的"临歧诀绝",情状凄惨。
〔南乡子〕《江南杂咏》揭露官府对劳苦人民敲骨吸髓的罪恶:"户派门摊",使卖屋纳税的农民"独宿牛车滴秋雨",而官吏的凶恶却"如鬼"。此外多写自己的怀才不遇及国家兴亡之感,如〔点绛唇〕《夜宿临□驿》、〔醉落魄〕《咏鹰》、〔夜游宫〕《秋怀四首》、〔夏初临〕《本意》、〔沁园春〕《赠别芝麓先生,即用其题〈乌丝词〉韵》等,伤时感物,豪放苍凉。〔沁园春〕《题徐渭文〈钟山梅花图〉同云臣、南耕、京少赋》词,则把历史故实、眼前新事、画面景色,作者胸臆全都摄纳词中,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为:"情词兼胜,骨韵都高,几合苏、辛、周、姜为一手。"这说明陈维崧能将不同风格冶于一炉,而能抒写自如。此外,〔念奴娇〕《读屈翁山诗有作》,雄奇壮阔,兼富情趣,〔唐多令〕《春暮半塘小泊》信手拈来,口语入词;也显示出他能运用多种艺术手法的特点。〔望江南〕、〔南乡子〕等组词,以清新笔调,写江南、河南的风光和社会生活;〔蝶恋花〕《六月词》写农民入城的情态;〔贺新郎〕《赠苏□生》写艺人的遭遇,这些词又显示出陈维崧词题材广阔的特点。陈维崧词的缺点是有时倾泻过甚,一发无余,便缺余蕴。稍嫌轻率。
(二)诗方面
陈维崧亦能诗,但成就不如其词与骈体文。他的骈体文,在清初亦是一大家,毛先舒为其作序,评为:"具龙跳虎卧之奇","得歌行顿挫之致";毛际可作序,评为"言情则歌泣忽生,叙事则本末皆见。至于路尽思穷,忽开一境,如凿山,如坠壑……"。《与芝麓先生书》、《余鸿客金陵咏古诗序》、《苍梧词序》等,都写得跌宕悱恻,有很强的感染力。著作有《湖海楼诗文词全集》54卷,其中词占30卷。
陈维崧被历代名家的集评
蒋景祁《陈检讨词钞序》
读先生之词,以为苏、辛可,以为周、秦可,以为温、韦可,以为左、国、史、汉、唐、宋诸家之文亦可。盖既具什伯众人之才,而又笃志好古,取裁非一体,造就非一诣,豪情艳趍,触绪纷起,而要皆含咀酝酿而后出,以故履其阈,赏心洞目,接应不暇;探其奥,乃不觉晦明风雨之真移我情;噫其至矣!
谭献《箧中词》二
锡鬯、其年出,而本朝词派始成。顾朱伤于碎,陈厌其率,流弊亦百年而渐变。锡鬯情深,其年笔重,固后人所难到。嘉庆以前,为二家牢笼者十居七八。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三
国初词家,断以迦陵为巨擘。后人每好扬朱而抑陈,以为竹垞独得南宋真脉。呜呼!彼岂真知有南宋哉?迦陵词气魄绝大,骨力绝迹,填词之富,古今无两。只是一发无馀,不及稼轩之浑厚沉郁。然在或初诸老中,不得不推为大手笔。迦陵词沉雄后爽,论其气魄,古今无敌手。若能加以浑厚沉郁,便可突过苏、辛,独步千古,惜哉!蹈扬湖海,一发无馀,是其年短处;然其长处亦在此。盖偏至之诣,至于绝后空前,亦令人望而却走,其年亦人杰矣哉!其年诸短调,波澜壮阔,气象万千,是何神勇!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24Time`L”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陈维崧(1625—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阳羡词派领袖。
陈维崧生于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是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早有文名。十七岁应童子试,被阳羡令何明瑞拔童子试第一。与吴兆骞、彭师度同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与吴绮、章藻功称“骈体三家”。明亡后,科举不第。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访冒襄,在水绘庵中的深翠房读书,冒襄派云郎(徐紫云)伴读。
康熙元年(1662年)至扬州与王士祯、张养重等修禊红桥。康熙十八年(170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官翰林院检讨。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五十八岁。
本    名
陈维崧
字    号
字其年 
号迦陵
所处时代
清朝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江苏宜兴
出生时间
1625年
去世时间
1682年
主要作品
《湖海楼全集》
主要成就
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