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陆淳向啖助、赵匡学习,总结编撰出一系列关于春秋的书籍

作者:陆淳

 

陆淳是唐朝学者,任皇太子侍读,编撰了《春秋集传篡例》等一系列书籍
陆淳(?~806),后因避唐宪宗名讳而改名质,字伯冲,号文通,唐吴郡<郡治在今江苏吴县)人。唐代儒家学者,经学家。
陆淳曾任左拾遗,转太常博士,迁左司郎中,后又改为国子博士,历任信台两州的刺史,征为给事中、皇太子侍读。陆淳与柳宗元吕温等人友善,同属于唐宪宗永贞(805~806)年间一批有心进行政治改革的人士。柳宗元以执弟子礼于陆淳为荣,"恒愿扫于陆先生之门,及先生为给事中,与宗元入尚书同日,居又与先生同巷,始得执弟子礼。"(《柳河东集》卷三十一《答元饶州论{春秋)书》)且极称其学曰:"有吴郡人陆先生质(淳),与其师友天水啖助泊赵匡,能知圣人之旨,故《春秋》之言及是光明,使庸人、小童,皆可积学以入圣人之道。传圣人之教,是其德岂不侈大矣哉!"(《柳河东集》卷九《陆文通先生墓表》)
陆淳曾师事啖助和赵匡治《春秋》之学。认为《左传》长于叙事,宣扬《春秋》大义不如《公羊传》和《毂梁传》。他曾综合啖助、赵匡关于《春秋》的学说,编撰成《春秋集传纂例》十卷、《春秋集传辩疑》十卷、《春秋微旨》三卷,清乾隆间的四库馆臣评价为"考辨三家得失,弥缝漏阙",所发论点"多异先儒",开宋儒疑经风气(参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春秋类》)。朱熹赞陆淳:"推言治道,凛凛然可畏,终是得圣人个意思。''(《朱子语类》)卷八十三)
陆淳的《春秋》学三部著作今存,收在清《古经解汇函》中,另尚有《类礼》二十卷、《君臣图翼》二十五卷,均已佚。

陆淳集前人之思想与成果,是《春秋》学派的代表,留下了许多著作
盛唐三贤 啖助·赵匡·陆淳

唐代中叶,学术界兴起了一个新《春秋》学派。这个学派以啖助、赵匡为先驱,陆淳集大成,对当时学术界产生过很大影响。宋人陈振孙以为:“汉儒以来言《春秋》者推宗三传,三传之外,能卓然有见于千载之后者,自啖氏始,不可没也。”清末皮锡瑞也说:“《春秋》杂采三传,自啖助始。”又说:“今世所传合三传为一书者,自唐陆淳《春秋纂例》始。”“淳本啖助、赵匡之说,杂采三传,以意去取,合为一书,变专门为通学,是《春秋》经学一大变。宋德治《春秋》者,皆此一派。”《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总序认为,清代以前两千年经学“凡六变”,其中唐代的“孔(颖达)、贾(公彦)、啖(助)、陆(淳)”为上承章句之学,下启宋明理学的第二变。这些评价表明了啖赵陆学派在儒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新经学啖助开路解《春秋》陆淳集成啖、赵、陆虽然是中唐有影响的学者,但史籍对他们的生平、学术关系的记载却语焉不详,往往引起混乱。为了行文方便,我们先从陆淳说起。
陆淳,字伯冲,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是梁代名儒陆澄的七世孙,后因避唐宪宗李纯讳,改名质。他自称“世以儒学著时”,可知其家以儒学为业。《旧唐书》卷189下本传说他“有经学,尤深于《春秋》,少师事赵匡,匡师啖助。”关于他与啖助、赵匡的关系,历来人们的认识都含混不清。除此一说外,《新唐书》卷200说赵、陆皆为啖助弟子,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3认为匡师助、陆师匡、助。今考吕温代陆淳写的《进集注春秋表》,其中说:“臣(按:指陆淳)不揣蒙陋,裴然有志,思窥圣奥,仰奉文明,以故润州丹阳县主簿臣啖助为严师,以故洋州刺史巨赵匡为益友,考左氏之疏密……”在这里,陆淳明确地称啖助为“严师”,赵匡为“益友”,这是关于他与啖、赵二人关系最为明白的材料。另据柳宗元《陆文通先生墓表》说:“有吴郡人陆先生质,与其师友天水啖助泪赵匡,能知圣人之旨。”可知啖、赵二人,一为陆淳之师,一为陆淳之友。事实上,啖为师,赵为友,陆淳已作了明确的回答,已不存在什么问题了。还有一点,陆淳在《春秋集传纂例》卷1《修传始终记》中简述啖、赵二人的生平时,称啖助为“啖先生”,称赵匡为“赵子”,称啖助之名时说“讳助”,而称赵匡之名则直接说“名匡”,尊敬的程度大不同,也可以作为啖助为师、赵匡为友的旁证。 陆淳的老师啖助,字叔佐,出生于唐太宗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赵州(今河北赵县一带)人,后迁居关中。他学识渊博,对儒家经典造诣颇深。唐玄宗天宝末年,客居于江东。后来因中原地区发生了安禄山、史思明之乱,他再没有回到关申故里。在江东,他以文学入仕,做过台州临海县尉、润州丹阳主簿。任满后,就在丹阳住了下来。他继承了先儒那种安贫乐道的精神,虽穷居陋巷、粗衣蔬食,仍处之泰然。在这里,他潜心于《春秋》学研究。他不满意于前人对《春秋》的理解,认为前人“传已互失经旨,注又不尽传意,《春秋》之义几乎泯灭”,于是发愤著述,“考核三传,舍短取长,又集前贤注释,亦以愚意裨补阙漏,商榷得失,研精宣畅,期于浃洽”,从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到唐代宗大历五年(公元77。年),历时十年,成《春秋集传集注》。·之后,他又“撮其纲目,撰成《统例》3卷,以辅《集传》,通经意焉。”
陆淳跟随啖助学习,是在唐代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据陆淳说,他拜啖助为师,“秉笔持简,侍于啖先生十有一年。”按:啖助于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去世,时年47岁。上推11年,即上元元年。据陆淳说,他在啖助“述释之间,每承善诱,微言奥指,颇得而闻”,可知,陆淳师从啖助,对啖助的学术方法、学术思想,特别是对啖助的《春秋》学有深入的了解,并深受其影响。
两《唐书》说陆淳自幼师从赵匡,而没有提到他师承啖助。事实上,陆淳师从啖助,证据已很充分了。而说陆淳师从赵匡,却没有多少证据。赵匡,宇伯循,天水(今甘肃天水)人,从师著名学者萧颖士,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开始在宣、歙、池都团练观察使陈少游处任幕僚。做过殿中侍御史、淮南节度判官、洋州刺史。他也是一位《春秋》学者,与啖助的学术观点非常相近。从文献记载看,陆淳与赵匡并非师生关系。那么,赵匡与啖助之间是不是师生关系呢?据陆淳《修传始终记》,大历五年,即啖助完成《春秋集传集注》那一年,赵匡正在陈少游幕府供职,前往浙中,途经丹阳,曾到啖助居住处去拜访,讨论《春秋》经学,“深话经意,事多响合”,二人谈得很投机。赵匡打算回来时再到丹阳拜访啖助,“当更讨论”,但不幸的是,啖助在这年去世。从这段记载看,赵匡与啖助在大历五年以前并未谋面,因此,二人之间也不存在师生关系。
啖助去世后,留下了《春秋集传集注》及《统例》的遗稿。陆淳认为应该将它整理出来,使唤氏《春秋》学发扬光大。于是,他与啖助之子啖异将遗稿抄录出来。陆淳又想到了与啖助学术观点相似的赵匡。这时,陈少游改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浙东观察史,赵匡已随节度使府迁镇于浙东。于是,陆淳与唤异一起,带着啖助的遗稿去造访,请赵匡帮助整理。赵匡对啖助的遗稿进行了加工、补充,然后由陆淳进行最后编纂,统一体例,到大历十年(公元775年)完成了这项工作。关于这个过程,陆淳在《修传始终记》中有过记述:
是冬也(按:指大历五年冬),赵子随使府迁镇于浙东。淳痛师学之不彰,乃与先生之子异躬自缮写,共载以诣赵子。赵子因损益焉,淳随而纂会之,至大历乙卯岁(即大历十年,公元775年)而书成。
可知对啖助遗稿的整理历时五年之久,赵匡、陆淳都倾注了心血。
陆淳的任宦生涯,是从任淮南节度使府从事开始的。据《旧唐书》本传说:“陈少游镇扬州,爱其才,辟为从事。”据《旧唐书》卷126《陈少游传》,陈少游镇扬州在大历八年。又据《修传始终记》说,他受陈少游推荐,诏授太常寺奉礼郎,这是大历十年左右的事。此时他的《纂例》已成。陈少游生前又曾向朝廷推荐陆淳,拜为左拾遗。陈少游死于兴元元年。吕温《祭陆给事文》中也说:“德宗旁求,始宾明庭。”说明陆淳是在德宗即位后入朝的。由上可知,陆淳入朝任左拾遗,不晚于兴元元年(公元784年)陈少游死时,而不早于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德宗即位。
《旧唐书·柳登传》载,贞元六年十一月,德宗亲行郊享之礼,“上重慎祀典,每事依礼。时冕(柳冕)为吏部郎中,摄太常博士,与司封郎中徐岱、仓部郎中陆质(即陆淳)、工部郎中张荐皆摄礼官,同修郊祀仪注,以备顾问。”由此可知,在德宗贞元六年十一月以前,陆淳已任仓部郎中,并兼礼官(太常博士),与柳冕等人一起制订郊享礼仪,备皇帝顾问。这时陆淳很受德宗的信任,他身为礼官,对朝廷礼仪非常熟悉,曾著《类礼》20卷,惜已不存。贞元十一年七月,陆淳参加了关于礻帝拾礼的讨论,这时他官左司郎中。
这以后,陆淳又因“细故”改任国子博士。改官的原因已不得而知,可能与朝廷内部斗争有关。日温《代国子博士进集注春秋表》中说:“辄集注《春秋》经文,勒成十卷,上下千年,研覃三纪,元首虽白,浊河已清。”按一纪12年计算,三纪为36年,陆淳跟啖助学习《春秋》是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开始的。由此推算,36年以后,正是德宗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这一年,他正在国子博士任上,向德宗进献《集注春秋》。由于书中新颖的研究方法,切合现实政治的学术主张,给当时学界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因此,它立即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特别是受到政治革新派人士的热烈欢迎,如柳宗元、凌准、韩泰、吕温等人。在后来的政治实践中,他们将陆淳的《春秋》学思想作为实行政治革新的理论武器。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把陆淳引为政治上的同道。后来,陆淳又外出,任过信州(今江西上饶)、台州(今浙江临海)刺史。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后来你对我说”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陆淳简介

陆淳,即陆质(?-806年)字伯冲,后改名质(避宪宗讳)。吴郡(郡治今江苏吴县)人,唐经学家。授左拾遗,历信州、台州刺史。曾师事啖助、赵匡,传《春秋》学。以为《左传》长于叙事,但宣扬《春秋》 “大义”,则不如《公羊传》和《榖梁传》。综合啖助、赵匡之说,撰《春秋集传纂例》、《春秋微旨》、《春秋集传辨疑》等,开宋儒怀疑经传的风气。书今存,收入《古经解汇函》。

中文名
陆淳
国    籍
中国
民    族
出生地
吴郡
出生日期
不详
逝世日期
806
职    业
唐经学家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