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柴
高柴个头矮小,憨厚老实,先后四次做官,与子路是好友
高柴身高不满五尺,在孔子门下受业,孔子认为他憨直忠厚。子路在季氏那里任职,举派高柴去做费邑宰。孔子怕他不能胜任说:“这是害了人家的儿子啊!”
高柴在鲁、卫两国先后四次为官,历任鲁国费宰、郕宰、武城宰和卫国的士师,是孔门弟子中从政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一个。鲁哀公十五年,卫国政变,高柴急忙逃离卫国,并劝子路不要回宫里去,子路拒绝他的劝阻,结果回宫遇害。他以尊老孝亲著称,拜孔子为师后,从未违反过礼节,影响他治理的民众。任卫国狱吏时,不徇私舞弊,按法规办事,为官清廉,执法公平,有仁爱之心,受到孔子的称赞、民众的赞扬。为人性格直爽,与子路是好友。子路认为他忠厚纯正,能守孝道,并善为吏。
为躲避追杀,逃亡陈国阳夏梁乡(今太康县高贤乡)的卫国士师高柴肯定想不到,他这个外乡人会给避难之地带来深远影响,会被当地人清晰记忆2000多年。
高柴著作较少,他的文献被考古学家发现,作为重要研究
高柴著作多不存。幸运的是,在文博考古领域乃至整个学术界引起强烈震撼的“战国楚竹书”,被认为与高柴有重大关系。这批竹简于1994年5月被上海博物馆原馆长、著名考古学家马承源发现,后经众多专家学者研究,确认为是有重大学术价值的儒家原始文献,至今已整理出版《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七卷,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其中《子羔》(共14支竹简)一篇,内容为子羔(高柴)与孔子关于三代始祖感生和尧舜禅让问题的讨论,被认为作者应为高柴。另外被学界认为与《子羔》原属同一卷的《孔子诗论》(内容为孔子与弟子讨论《诗经》,共29支竹简)和《鲁邦大旱》(内容为记录鲁国旱灾后孔子与鲁哀公及弟子们的讨论,共6支竹简),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是由子羔整理并传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