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阳
高阳出身名门望族博览群书,却因形势所迫选择弃笔从戎
台湾历史小说家高阳的众多作品在大陆行畅销,已将近二十年,多家出版社争相出版,盗版书随处可见,都说明了高阳的受欢迎程度。大陆读者还从电视屏幕上熟悉了改编的高阳历史小说《八月桂花香》(讲述胡雪岩的故事)。不少读者认为高阳写历史小说水平之高超,前无古人,今人也不能与其比美。当前历史小说热销,写历史题材的作家层出不穷。挑出这批作家中的佼佼者与高阳做一个比较,用“武侠小说”群体做比拟,高阳可比金庸,其他的历史小说作者最多只可比拟梁羽生之类。
提到历史小说,首先应该做一个辨别:所谓历史小说,一定是以史实为创作素材,忠实于历史原貌的。就是前人常说的“七分史实,三分虚构”,如《三国演义》等。而仅仅借历史上一些人名或某一事件来演义故事者,基本情节都是虚构的,那不算历史小说。否则,《西游记》也可以称作历史小说了,因为其中唐僧及西行取经的故事,都确实存在。辨明这一点,时下五花八门的作者自谓的历史小说,一大批就原形毕露了。所以,历史小说家,不同于一般的小说作者,除了丰富的生活阅历以外,他必须具备厚实的历史功底,具有历史学家的深邃眼光。如此,他才有可能以小说的形式写出历史的真实。高阳历史小说的一大优势,就体现在这一方面。
高阳一生经历繁多。他本名许晏骈,字雁水,笔名郡望、吏鱼等,浙江杭州人。高阳出身于江浙名门望族,杭州横河桥许氏门第显赫,高祖许乃钊官至江苏巡抚。许乃钊兄许乃普是嘉庆庚辰榜眼,官吏部尚书。光绪初年的军机大臣许庚身,再早些入值南书房的许寿彭,都是高阳的曾叔祖。到了高阳一代,时代风云变幻,家族前清昔日的辉煌早已烟消云散。高阳本人由于抗战关系失学,大学未毕业便进入国民党空军军官学校,当年也是有志抗战报国的热血青年。从学校出来,顺理成章地做了国民党空军军官,而后,随军辗转到了台湾。一直做到国民党参谋总长王叔铭的秘书。退伍后任台湾《中华日报》主编。高阳一生博览群书,投笔从戎是时代的需要,他的本色仍是一介书生。也就是说,退伍之后的高阳才回归了自我。从此,他的创作进入了黄金时代,出手极快,作品极多,个人的才识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毕生著作89部,其中绝大多数是历史小说。
高阳最擅长的是清史,在他所有的历史小说中,写清代的几乎篇篇精彩绝伦,读者可以将其作为趣味横生的断代史来阅读。不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发展脉络、历史框架都与历史的真实面目贴近,而且,故事细节时常都有据可查。清人的笔记、野史、杂著、诗文,高阳烂熟于心,随时成为小说创作的素材。由此旁涉开来,清代的典章制度、佚闻逸事、地方风俗、民情世态,高阳都能够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巧妙地结合到小说之中,或者通过小说完整地呈现在读者眼前。难能可贵的是,高阳不但有史才与史学,而且有史识,对近代的重要历史人物与事件,都有自己独到的眼光和判断,如对慈禧、李鸿章、胡雪岩,或“百日维新”、“义和团之变”等等。其历史观是否能够被接受,诸位读者可以自己判断。比之时下一些所谓的历史小说,毫无史识,只知道拼凑一些阿谀庸俗口味的“皇帝杂耍”故事,简直一是在天上,一是在地下。
小说不是历史,必须有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高阳便是一位讲故事的大家。高阳历史小说的另一大优势,就体现在这里。晚清历史,头绪纷繁,变幻莫测,“剪不断,理还乱”。高阳却是从容驾御,诸条线索,分别写来,又交错相关。在一张一弛的故事叙述过程中,晚清的历史面貌自然地显现出来。读者在急欲了解故事的进一步发展的阅读渴望中,不知不觉也熟悉了那一段史实。
然高阳出手太快,在准备不够时,也有败笔。尤其是非清代的历史小说,就难免有枯燥乏味的篇章。如《金缕鞋》讲述李后主的故事,那应该算是高阳的一个次品。
高阳的才气有目共睹。高阳的学与识,既得自家学渊源,也得自刻苦的攻读和异常丰富的人生经历。才、识、学兼备,高阳便登上了中国历史小说创作的最高峰。相传“有井水处有金庸,有村镇处有高阳”,所言非虚。
高阳本名许宴骈因喜好饮酒而自封“高阳酒徒”
高阳本名许晏骈,曾用笔名高阳、郡望、吏鱼、孺洪等 。高阳鼎鼎大名广为读者所知,其本名反不为人熟知。高阳之笔名却有一番来由。高阳一生好酒, 是一日无酒就一日无文章。他自封“高阳酒徒”,曾经发出这样的感叹:无烟无酒,生而何欢,又何必生!故有人以为他以为笔名是由“高阳酒徒”而来。然事实并非如此。 据高阳自称,他生于杭州市许姓望族,受封于高阳,他以郡望为名,故称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