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林语堂虽出国留学多年多年却始终对家乡难以忘怀,并且以听乡音为乐

作者:林语堂

 

林语堂始终对乡音难以忘怀,并在其作品中均有闽南话的体现
林语堂时刻忘不了乡音——闽南话。他在平和坂仔出生、生长,后来到厦门的就读,闽南话作为最初的母语深入他生命深处。他在《来台后二十四快事》中,不仅把听乡音的快乐列在其中,而且还摆在第二和第三位。林语堂的许多文章中都融入了闽南话、闽南文化的元素,其中体现最为集中的是他1963年写的自传体小说《赖柏英》,不仅仅这是他对初恋女友的回忆,还是闽南文化的传播,在书中闽南话、闽南风俗集中得到了体现。
1966年定居台湾开始,林语堂更是把听乡音当成了他最大的欣慰和人生享受。到了晚年他按闽南话语音写了一首五言诗,甜美地回忆和描述家乡的民风民情:"乡情宰 (怎)样好,让我说给你。民风还淳厚,原来是按尼 (如此)。汉唐语如此,有的尚迷离。莫问东西晋,桃源人不知。父老皆伯叔,村妪尽姑姨。地上香瓜熟,枝上红荔枝。新笋园中剥,早起 (上)食谙糜 (粥)。胪脍莼羹好,呒值 (不比)水 (田)鸡低 (甜)。查母 (女人)真正水 (美),郎郎 (人人)都秀媚。今天戴草笠,明日装入时。脱去白花袍,后天又把锄。 (黄)昏倒的困 (睡),击壤可吟诗。”


林语堂被称为“幽默大师”,他本人在创作时提倡幽默文学
林语堂被称为幽默大师,他谈吐诙谐,热衷幽默。对中国幽默文学的异军突起起了作用。他也一向以童心未泯自况。他富有创造性地把英文的Humour音译为中文的幽默,从而使幽默一词在中国迅速流行开来。
林语堂的幽默像是生活的一种调味品。林语堂抗战前寓居上海近九年,并被谑称为“幽默大师”。林语堂在自己的《八十自叙》中说:“并不是因为我是第一流的幽默家,而是在我们这个假道学充斥而幽默则极为缺乏的国度里,我是第一个招呼大家注意幽默的重要的人罢了。”
林语堂经常撰写文章,阐发幽默,林语堂及其同人积极提倡幽默文学,主张文风“清淡”、“隽永”、“甘美”,作品具有“性灵”、“闲适”的特点,逐渐自成一个小品散文流派。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哭也要有君子的风度”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今漳州)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国际笔会副会长等职。

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先后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作品包括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主持编撰《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1976年在香港逝世,享年80岁。

中文名
林语堂
外文名
Lin Yutang
别    名
和乐、玉堂
国    籍
中国
民    族
出生地
福建漳州平和县坂仔镇
出生日期
1895年10月10日
逝世日期
1976年3月26日
职    业
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
毕业院校
哈佛大学、莱比锡大学
信    仰
基督教
主要成就
国际笔会副会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术与文学主任 
两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代表作品
《京华烟云》《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老子的智慧》
血    型
AB
政    党
中国国民党
配    偶
廖翠凤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