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巴金的作品讲究真实,作品与现实生活要求一致,二者相互融合

作者:巴金

 

对巴金一生中所获得的荣誉奖项一一进行简单介绍
1984年10月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
1984年10月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
1982年意大利“但丁国际奖” 
1983年法国“荣誉军团勋章” 
1984年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 
1985年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外国名誉院士称号 
1990年前苏联“人民友谊勋章”、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特别奖” 
1993年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资深作家敬慰奖” 
1998年上海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奖 
2003年国务院授予“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巴金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作品引导人们向善,变得更好
半个世纪以来,巴金以自己的言论和艺术创作热情地参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主要表现在:在“文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使人变得更好”的思想指导下,创作了一系列具有叛逆性格和奴性人格的艺术典型以“立人”,从“说真话”到“写真实”以一贯之于他的全部人生经历和创作活动中,他多次强调“我说我写作如同在生活,又说作品的最高境界是写作同生活的一致,是作家同人的一致,主要的意思是不说谎。”同时巴金还贡献了以“两个一致”的典型化方法和“比较象活人”的性格真实的现实主义美学理论;追求真实,在《随想录》中一遍遍地虔诚而痛苦地忏悔,剖析自己的灵魂,猛烈地批判封建伦理道德、深挖国人灵魂中的奴性,以人格的魅力参与现代伦理文化的建设。他所提供的带有强烈主观性、抒情性的中、长篇小说,与茅盾、老舍的客观性、写实性的中、长篇小说一起,构成了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中、长篇小说的艺术高峰,而巴金小说所创造的“青年世界”是 30 年代艺术画廊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一部分,巴金也因此为扩大现代文学的影响,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后来你对我说”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巴金简介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有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巴金在文革后撰写的《随想录》,内容朴实、感情真挚,充满着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巴金因此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中文名
李尧棠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四川成都
出生日期
1904年11月25日
逝世日期
2005年10月17日
职    业
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
毕业院校
南京东南大学附中
代表作品
《家》、《寒夜》、《随想录》
芾甘
笔    名
鸣希、Bakin、马拉、吞风等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