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萧红总是对生活底层百姓的贫苦生活加以同情,而不是平铺直叙的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

作者:萧红

 

萧红受左翼文学的影响女权主义思想较为成熟
萧红认为作家的首要任务是“对着人类的愚昧”,她认为作家是超阶级的,作家应该为人类而写作。 即便是在抗战救亡时期,她也拒绝使小说直通民族主义或爱国主义的宏大主题。 萧红的创作摆脱了狭隘的阶级论,具有自己成熟的文学主张,这也是萧红能成为优秀作家的重要前提。 萧红创作之初确实接受了左翼文学的影响 ,有着些许左翼文学激进的色彩,对底层的民众,尤其是底层的被阶级和男性双层压迫的女性给予了深刻的同情,其作品人物多以女性、儿童、老人为主,而女性更为常见,女权主义思想日渐成熟。但是,萧红的创作与流行的现实主义左翼文学又有着很大差异,她的阶级观念不但是政治的、经济的,而且是文化的,是强势与弱势的对立。抛开“抗日”的政治内容, 她的《生死场》依然有直逼人心的惊心动魄的力量。从直接面对人的生存层面说话这个角度来说,萧红或许比鲁迅走得更远、体验得更深、离信仰更近。 

 

对于萧红的评价描写:其作品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命运悲惨
萧红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和对行文结构的处理,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萧红是典型的女文青的性格,爱折腾,不愿守本分,她的一生泛泛而言是很惨的、短命、穷困、奔波,她从十九岁离家出走,这一走便再没回头,中间只辗转回去过一次。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换我一世繁华”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萧红简介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中文名
萧红
外文名
Xiao hong
别    名
张廼莹,张秀环,悄吟,玲玲,田娣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
出生日期
1911年6月1日
逝世日期
1942年1月22日
职    业
作家
毕业院校
北平大学女子师范学院附属女子中学(未毕业)
主要成就
联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
代表作品
《生死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祖    籍
山东省聊城地区莘县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