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陆秀夫、张世杰携宋端宗赵昰、卫王赵昺出逃,经海丰停留三余月,留下一些遗址及传说

作者:宋端宗

 

 张世杰在福州拥立益王赵昰为帝,南宋得以再延续三年的亡国尾声
南宋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三月,以谢太后为首的部分君臣在临安(今杭州)向元军奉表归附,幼主赵(号恭宗,德祐年号)被掳至元都。五月,大臣江万载(本宋理宗朝礼部尚书,爱国名相江万里胞弟,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因不满贾似道等弄权误国,愤而辞官;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南宋军事重镇襄樊失陷,其兄南宋左丞相兼枢密使江万里也辞官归里,凿止水池以明以身报国之志,江万载则号召三古家族成年子孙毁家纾难,筹组义军以抗蒙元,咸淳十年<1274>九月份起,帅义军从鄂州起,转战千里,对蒙元进行节节抵抗;谢道清闻讯,连下几道诏令,诏令江万载官复礼部尚书兼殿前禁军都指挥使之职,并加封江氏三古家族在义军的子孙任各级武阶官职,带义军与张世杰军一道入卫临安。令江万载摄行军中事,代宋恭帝行使军委主席的权力。德祐元年八月份焦山之战失败后,在谢道清的要求下,率江氏三古家族子孙隐蔽身份,秘密保护益、广二王筹备重建宋朝的工作。)、陆秀夫、张世杰在福州拥立益王赵昰为帝(号端宗,景炎年号),南宋得以再延续三年的亡国尾声。赵昰即位不久,元兵入闽,宋师溃逃,其间经海丰停留三余月,留下一些遗址及传说。
 

宋端宗赵昰率众人出逃,其间经海丰停留三余月,留下一些遗址及传说

宋端宗赵昰、卫王赵昺,以及江万载、陆秀夫、张世杰等将仕先于文天祥入海丰。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十一月,元军攻陷福建建宁府,宋端宗与群臣从福州登舟西出泉州,碣石湾。江万载根据谢道清要为赵宋寻求长期、安全、稳固根据地,积蓄力量,中兴赵宋的嘱咐,与陆秀夫等选择三江通达、水陆便捷的丽江浦作为抗元大本营。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元月,宋师在当地村民的指点下发现黄江下游的东西溪相距最近处不及四里,而且这片平原地带本是高螺湾联接长沙湾的古海浅域,沙土松软,易于挖掘(今测得这一带的海拔低于10米)。遂拔大部兵士驻于今之可塘镇埔陇村一带,边整训边开凿,留下许多宋迹:宋师开挖的溪槽笔直无曲,在今新沟至港口,宽60米,深5米,长1500米,后人称“宋溪”;昔日宋师屯兵劳作及休整的溪畔后来建了村落,称“宋溪头村”;村西的圆形小山,相传宋端宗与弟曾在上面宿营,称“宋王山”;村北通往内地的山岭,宋军为便于行走及运输而伐土为阶近500米,称“宋师岭”;村子周边山坡上留下当时宋师病亡的军士坟墓几十座,形制大小不一,墓身粗糙无碑,但这些极具历史考古价值的军墓今已荒毁,现仅剩2座完整,亟需保护。
“宋溪”浚通之后,宋师不用绕过遮浪半岛而省走百余里水路,从丽江浦出长沙湾西通平海、惠州,从丽江浦出高螺湾东达碣石、潮阳,进退自如,水陆两利。是年二月,陆秀夫、张世杰护卫南宋王室从乌坎港出发,经高螺湾入“宋溪”到达赤岸河及龙津河合流处,起初行营安扎于海丰县城南郊鹿境小金笼山(今附城镇鹿境山)山坡,相传宋端宗曾饮用过小金笼山南麓石峡的泉水,后人据此称该山泉为“圣井“,今石壁刻有“圣井古迹”及题咏诗词等字迹。后来宋军离开鹿境,移营至较之开阔的丽江浦,即今联安“三江妈”至长沙海口一带。时值文天祥收复赣州、吉州等地,军心大振,宋端宗在丽江浦下游的水师大营赐宴与臣同欢庆贺,长沙海口船泊处的水潭后人雅称“御宴潭”。(见明嘉靖《海丰县志·山川》)邑人彭举(明永乐庚子科举人,历桂林府训导)有《御宴潭》诗云:“宋鼎航迁播岭南,君臣曾此序朝参。笙歌间作鱼龙听,俎豆兼陈蛤蜊甘。逝水东流终不返,大星南殒更何堪?至今犹独清秋月,夜夜寒光照碧潭。”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Ru果、”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宋端宗一般指赵昰(1269年7月10日-1278年5月8日),宋朝第十七位皇帝(1276年6月14日—1278年5月8日在位),南宋第八位皇帝,宋末三帝之一,在位2年,得年9岁,庙号端宗,谥号裕文昭武愍孝皇帝或孝恭仁裕慈圣睿文英武勤政皇帝,又有史称宋帝昰。他是宋度宗的庶长子,宋恭帝的长兄,曾被封为建国公、吉王、益王等。(按《辞海》,昰,同“夏”,读音xià)

本    名
赵昰
别    称
宋端宗
所处时代
南宋
民族族群
宋人(汉族)
出生地
临安
出生时间
1269年7月10日
去世时间
1278年5月8日
庙    号
端宗
陵    墓
永福陵
年    号
景炎
在位时间
1276年6月14日—1278年5月8日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