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郑之珍的宗祠“叙伦堂”已失昔日辉煌,著有传奇《目连救母劝善戏文》

作者:郑之珍

 

郑之珍的宗祠“叙伦堂”,已失去了昔日“司徒世家”辉煌与宏伟

寻找郑氏宗祠“叙伦堂”,去瞻仰晚唐时期郑传的“司徒世家”。然而,“叙伦堂”宗祠已失去了昔日“司徒世家”那种辉煌与宏伟,宗祠的门厅与寝堂已全倒塌了,只剩下享堂孤零零在秋风中吟呻。再也找不到“清溪鱼跃禹门浪,幽谷茑迁乔木林”那种美景了。享堂中那幅“目连戏演不尽奇观迪吉避允可当春秋全部,高石公具如斯卓见劝善惩恶何如讲演十篇”对联早已成为历史。站在“叙伦堂”废墟上,我们很难想象出那“通宵达旦”俗称“两头红”打目连的那种热闹的场面。
 

 

郑之珍的作品有传奇《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源于《佛说盂兰盆经》

著有传奇《目连救母》全名《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又称《劝善记》。
《目连救母》共100出,分上、中、下3卷。剧情叙善人傅相广济孤贫,斋僧布道,升天后受封“天曹至灵至圣劝善大师”。其妻刘青提受人怂恿,违誓开荤,不敬神明,杀害生灵,触怒上苍,被鬼使捽入酆都地狱,备受折磨。其子傅罗卜夙具孝心,甘冒艰险往西天恳求佛祖超度。
佛祖嘉其孝义,允许皈依沙门,改名大目犍连。目连为寻母去地狱,遍经十殿,百折不回,终于感动神明,实现了母子重逢、同升天界的愿望。目连救母故事最早起源于西晋三藏竺法护所译《佛说盂兰盆经》。据唐王定保《摭言》记载,张祜曾对白居易说:“明公亦有《目连经》。《长恨词》云:‘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此不是目连访母耶?”可知当时已有以目连救母为题材的变文。现存敦煌卷子写本《大目犍连变文》、《大目连变文》和《大目连缘起》,故事情节已较完备。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8《中元节》说:“勾肆乐人,自过七夕,便般目连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增倍。”
 

郑之珍的“目连救母杂剧”连演7夜“两头红”(从太阳落山演至次晨日出)

可见北宋时已有连演7天的“目连救母杂剧”。元、明间有《行孝道目连救母》杂剧,无名氏撰,已佚。元末有《目莲救母出离地狱升天》宝卷。郑之珍的《目连救母》传奇就是在这些变文、杂剧基础上整理、改编而成的一部作品。
剧中描写刘青提死后所经受的种种报应和灾难,以及目连遍游地狱的情节。全剧的主要思想倾向在于宣扬封建孝道,鼓吹因果轮回等宗教迷信思想。但剧中吸收了许多民间传说和故事,如《王婆骂鸡》、《哑子背疯》、《赵花打老子》、《尼姑下山》、《拐子相邀》、《行路施金》等,均可以单独演出。这些折子戏在郑之珍原作中虽服从于劝善惩恶的主题,但在民间演出中又往往渗透了与作者原意相违的思想内容。有的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情趣,有的场面热闹,演出火爆,有的还穿插了筋斗、蹬罈、跳索、跳圈、窜火等杂技表演,所以在民间演出时受到一定的欢迎。
清乾隆年间,张照参考郑之珍《目连救母》传奇,编撰宫廷大戏《劝善金科》共240出,每日演24出,10天演完。
《目连救母》在中国民间戏曲舞台上是有影响的,明末清初的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记叙了“徽州旌阳戏子”搭台演出《目连救母》3月3夜的盛况。近世安徽、浙江、江苏、江西、福建等地的乡间多有目连戏的演出,或3日3夜,或“两头红”(从太阳落山演至次晨日出),也有连演7夜或9夜的。
《目连救母》湖南几个大的地方剧种都有高腔《目连传》这一古老的剧目,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前期 ,省里和各地都曾搜集到一些演出本和木刻本。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些珍贵资料没 能保存下来。到1980年又着手重新搜集,不但难度相当大,而且耆宿凋谢,要费的考证 工夫更多。那几年收到的剧本,大部已油印、内部铅印或公开出版。二十年来,我也写 过几篇小文,讨论有关《目连传》的问题,由于新的资料时有发现,个人认识也稍见明 晰,觉得对这些演出本有进一步求证的必要。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怪癖先生”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郑之珍,字汝席,号高石,明万历补邑庠生。后来祁门县文化部门,在渚口乡清溪村发现了郑之珍夫妇合葬墓及《清溪郑氏族谱》,确认他为祁门县渚口乡清溪人。郑之珍在《新编目连戏救母劝善戏文》序中自述:“幼学夫子而志春秋,惜文不趋时,而学不获遂,于是萎念于翰场,而 游心于方外。

 

中文名
郑之珍
国    籍
中国
出生地
安徽祁门
出生日期
1518年
逝世日期
1595年
职    业
戏曲作家
代表作品
《目连救母劝善戏文》
汝席
高石
时    期
明万历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