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匡衡的轶事典故,年幼时因家贫爱好读书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以及记载匡衡的史籍介绍

作者:匡衡

 

匡衡出身贫寒,十分好学,晚上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来读书
匡衡学习好,还很勤奋。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学习,勤俭节约,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这个故事也就是人们传颂的凿壁偷光,又做凿壁借光。
 

记载匡衡的相关史籍介绍
《史记·张丞相列传》
《汉书·匡张孔马传第五十一》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kobe菲菲”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匡衡简介

匡衡(生卒年不详),字稚圭,东海郡丞邑(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鲁城镇匡王村)人,西汉经学家,官至丞相,曾以“凿壁偷光”的苦读事迹名世。
匡衡幼年家贫,勤奋不辍,少时当过长工,早年求学中迁居邹邑(今山东省济宁邹城市),十七岁时升入太学,师从经学家后苍,汉宣帝时出京外任做官。汉元帝刘奭诏谕匡衡任郎中,兼太子少傅,后迁博士、给事中,位列九卿,常直言进谏。建昭三年任为丞相,封安乐侯,总理全国政务。成帝建始三年,匡衡因贪污丑事败露,为有司弹劾,被免为庶人,卒于故乡。

本    名
匡衡
别    称
匡稚圭
字    号
字稚圭
所处时代
西汉
民族族群
汉人
出生地
东海郡丞邑(今兰陵县鲁城镇)
出生时间
生卒年不详
主要成就
凿壁偷光
职    业
丞相、经学家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