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司马承祯写的《护命经颂》主要讨论了有无和心性的问题,体现了重玄学的思想

作者:司马承祯

 

司马承祯的《护命经颂》是一部义理最丰富的著作之一,吸收其他思想资源来完善上清派教义的练习之作

司马承祯写的《护命经颂》是其著作中义理最丰富的一部,因为长久以来对于司马承祯著作的错误定位,而得出司马承祯的思想历程中曾出现一个从修命 / 炼形,到修性 / 炼神的大转折的普遍观感。但倘若撇开《护命经颂》,司马承祯其他所有著作仍是强调炼形,只在石刻版形神《坐忘论》中强调形神双修,而这部《坐忘论》应作于司马承祯晚年,因此可以说司马承祯的基本立场一生都未改变。

《护命经颂》则主要讨论了有无和心性的问题,其中后者是《护命经》本身未涉及的。从潘师正的《道门经法相承次序》中我们看到,早期上清派茅山宗的道性思想可能主要来自南北朝的《本际经》、《海空经》等道经,司马承祯这部关心心性问题的《护命经颂》应是他年富力强时,以积极吸收其他思想资源来完善上清派教义为目的的一次练习之作,既不是他思想转折后晚年的精心之作,也不能代表他一贯的立场。

司马承祯的王远知同时继承了臧玄静的重玄学思辨和陶弘景的上清派炼形两种截然不同的学术传统,潘师正和司马承祯继承的主要是后者,而重玄学在司马承祯著作中唯一明显地反映就是这部《护命经颂》。《护命经颂》是司马承祯义理最丰富的一部著作,但同时也是最不能代表他的一部著作,认为其中的佛教思想代表他本人思想那就大错了。《护命经》为当时司马承祯前代道教前辈所作大约成书于六家七宗之时,此书中的佛教思想被带到了他的思想中,而非他本人的思想,而且他本人的道家思想非常纯正精粹,不失上清一代宗师的风范。在上清派文人式的宗师身上就不算奇怪了。
司马承祯文学修养深厚,《护命经颂》是以颂的形式来注经,全文共37 首颂

《护命经颂》和一般的注不同,是以颂的形式来注经,除了序外全文共 37 首颂,这只有文学修养深厚的司马承祯才会这么做,也才能这么做。《护命经颂》几乎没提到司马承祯非常重视的 ,而是主要讨论有无和心性两个问题。前者使得此书成为司马承祯所有著作中唯一一部严格意义上的重玄学著作。司马承祯说“空色互相生”,所以他理解的色空其实也就是有无。他对于有无没有多少创见,不过他认为道是“有里无”,物是“无中有”,这个说法比较奇特,实际上也就是说物是在道之中产生的有形体的存在者,道是普遍内在于物之中无形的本质。总的来说,由于司马承祯所认识的道教的理想境界一直是肉体飞升,所以他对什么是非有非无的理解并不深入。
比较重要的是心性问题。先说性,司马承祯用词一向不严谨,他说“道性本虚无”,但看经文,这句话的意思实质是说道的本性是虚无的,而不是指人所拥有的道性是虚无的。司马承祯说性时用了真性、正性、自性、灵性等词,认为性是一切众生先天就有的,且一定是不会被染污的,但问题是他居然一次也没谈到性与道的关系。然后是心,司马承祯认为“心源”就是道。心源是佛教的概念,指原初的清净心。司马承祯的《护命经颂》因受如来藏思想影响而将心源与道等同起来,但这样简单照搬佛教哲学显然不可取,因为心是个体,而道是大全,站在道教哲学的立场上,心和道二者无论如何不可能完全等同,至多只能说二者是类似于吠檀多哲学中上梵与下梵的关系。

司马承祯在《护命经颂》之外的所有作品均主张炼形为主,形神并妙

在整个重玄学中,包括这部《护命经颂》,心这个概念最主要的含义就是印度哲学所说的识,但重玄学毕竟是道家道教哲学,因此真正的重玄学只能是道本论,而既不是无本论(以无为本),也不是心本论、性本论、 本论或理本论。《护命经颂》的哲学立场接近心本论,因为这只是司马承祯的尝试之作而不能代表他的立场,且心本论本身就不是重玄学可以接受的。司马承祯在这里认为众生受苦是因为心出了问题,要解决也只能采用观心的方法。心的问题也无非有二,一是不静,二是不净。心有了问题,性就被遮蔽、颠倒,也就与道分离。而只要心把握住性,心就能恢复到原始的状态,也就能得道。
司马承祯在《护命经颂》之外的所有作品均主张炼形为主,形神并妙,《护命经颂》虽是司马承祯一部比较特别的著作,但还能看到一些他平时的风格。比如他用了真、神等概念,司马承祯会把本来是形容词的真当作名词来用,但作为名词的真显然没有任何实际含义。而且他所说的神不是道教的形神,而是和《天隐子》一样都是《周易》中“神无方而易无体”的“神”,这些都不是重玄学常用的,而是上清派的习惯。还有这里他也和形神《坐忘论》一样,认为要忘形而炼形,除了形他还提到身,可见即使在《护命经颂》中,他也只是没有强调而不是忘记了他炼形的一贯传统。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花开雨下回忆痛”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司马承祯(647年-735年),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唐代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晋宣帝司马懿之弟司马馗之后。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立意畅玄皆本“道法自然”为根基,不摄引佛学,保持发扬道教的传统特色。
自少笃学好道,无心仕宦之途。师事嵩山道士潘师正,得受上清经法及符箓、导引、服饵诸术。后来遍游天下名山,隐居在天台山玉霄峰,自号“天台白云子”。文学修养极深,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为“仙宗十友”。

本    名
司马承祯
别    称
正一先生 
字    号
白云子
所处时代
唐代
民族族群
汉族
出生地
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
出生时间
公元647年
去世时间
公元735年
主要作品
《形神版坐忘论》和《天隐子》以及《服气精义论》等
主要成就
道教上清派茅山宗第十二代宗师,“仙宗十友”之一
信    仰
道教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