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晁盖
晁盖没有心机,将权力交给宋江,久而失去威信
晁盖的不争之心也害了自己,从宋江上山后,梁山上大大小小的所有军事行动全是宋江指挥的,如攻打祝家庄,高唐州,连环马,收三山,取华州。一切和晁盖几乎毫无关系,晁盖是个没有心机的实在人,每次下山,宋江都是争抢着要去,功劳是他的,出的风头是他的,收来的好汉是因他而来的。但是这些毕竟也是为了梁山泊着想,晁盖不会去争这些,也不会过多计较,所以每一次出征,晁盖其实都是让着宋江去,自己的想法从未坚持。
可这不行,很简单,晁盖才是梁山之主,而宋江不是,宋江做到了功高震主,完全架空了晁盖,晁盖也是血性的汉子,他才是真正的梁山之主,他可以忍受一次,黄门山四杰只是因为听到宋江的名字,下马就拜,投奔梁山。他可以忍受第二次,鲁智深这样的好汉都大赞宋江:江湖上今日也闻宋三郎好,明日也闻宋三郎好。但是事不过三,他无法忍受一个偷马贼段景住居然也说江湖上只闻及时雨大名,无路可见,欲将此马前来进献与头领,权表我进身之意。不仅是晁盖,我也要问,到底谁才是梁山泊之主?到这里,真的没有人可以在忍耐下去了,因为一个偷马贼居然都不把晁盖当头领了,这么下去,晁盖的话还有人听吗,我可以不为,但是你不能忽视我的存在,就是这个道理吧,于是晁盖极力想要挽回自己在山寨上的威信,所以曾头市之战难以避免。
宋江功高盖主,成功逼得晁盖自取灭亡
其实,在宋江上梁山时,晁盖的统治实权就已经受到了不明显的威胁。宋江在江州题反诗被黄文炳告发后身陷囹圄,晁盖得知后大惊,便要起请众头领点了人马,下山去打江州,救取宋三郎上山。寥寥数语,晁盖对宋江的关切之情便跃然纸上。晁盖在曾头市中箭时命在顷刻都没有乱分寸,得知宋江有性命之虞时却是如此的惊慌不安,心急如焚。宋江脱险后,走投无路之下只得安身于他一直都颇为避忌的梁山水泊。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晁盖对宋江的情义并不在花荣和李逵之下。晁盖替宋江把父亲救上梁山,敬若亲生,每逢宋江征战失利,晁盖总不忘派遣头领下山援助。可宋江感谢的却只是众位好汉的鼎力救拔,故意漠视晁盖的恩义。他下山搬取父亲和弟弟,请示的也是众位头领,而非晁盖。宋江处心积虑地招揽人心,扩充势力,此时已存有架空晁盖之念。晁盖或许还不明白宋江的用心,慨然说道:“贤弟如何这般说!当初若不是贤弟担那血海般干系,救得我等七人性命上山,如何有今日之众?你正是山寨之恩主。你不坐,谁坐?”而宋江却说:“仁兄,论年齿,兄长也大十岁,宋江若坐了,岂不自羞?“晁盖考虑的并非自己的权位与得失,他仁义至上,要让位宋江。在宋江看来,晁盖尊居梁山之主,只是因为他年龄稍长,而并非他仗义疏财、名望出众。宋江的话语和劫生辰纲时吴用推晁盖为首的说辞如出一辙,似乎暗含了凡是才能超过晁盖的人均可取而代之的意思。宋江故意忽略晁盖的权威,抓住一切尽可能的机会立功蓄势,终于逼得晁盖自取灭亡,一切都处理得天衣无缝。在宋江的弄权史中,曲线夺位应是他干得最为精彩的一件事。 每当一批新头领上山,晁盖一寨之主,本应把新头领的座次和地位安排妥善,可他竟让宋江喧宾夺主,抢先作了恶意安置,弄得梁山上新旧头领壁垒分明,隐然已有了分庭抗礼、各效其主的意味。宋江说:“休分功劳高下,梁山泊一行旧头领去左边主位上坐,新到头领去右边客位上坐,待日后出力多寡,那时另行定夺。”宋江是否在暗示新上山的众位头领,你们就跟着我宋江建功立业、共享富贵吧!晁盖死后,宋江改聚义厅为忠义堂,将梁山的每一位头领、每一个角落都安排得滴水不漏,其欲取晁盖而代之的野心在此刻昭然若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