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韩愈自幼刻苦学儒,避乱宣城颠沛流离,四次进士考试终于及第

作者:韩愈

 

韩愈自幼刻苦读书,言出成文,至进士科考名震一时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韩愈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他的祖辈都曾在朝或在地方为官,其父韩仲卿,官至秘书郎,在韩愈三岁时便逝世,由其兄韩会抚养成人。韩愈自念是孤儿,从小便刻苦读书,无须别人嘉许勉励。七岁时读书,言出成文,十三岁时就能写文章。

韩会早逝,韩愈随寡嫂郑氏避乱宣城,颠沛流离。十九岁时,韩愈至京师长安,当时文人作文章大多崇尚仿古,模拟扬雄、董仲舒的著述风格,而独孤及、梁肃学问最为深奥,受人推崇。韩愈与其交往,锐意钻研,希望自己在一代人中崭露头角。及至应进士科考,文章投递到公卿之间,前宰相郑余庆极力为他播扬声誉,因此韩愈一时便出名。
韩愈的科举之路,四次参加进士考试,终于进士及第
贞元二年(786年),韩愈离开宣城(即宣州),只身前往长安,欲投奔族兄韩弇,适逢韩弇前往河中,后遇害,韩愈遂投靠名将马燧。后曾作《猫相乳》以感其德。
贞元五年(789年),返回宣城,此后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均失败。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第四次参加进士考试,终于登进士第。
贞元九年(793年),参加吏部的博学宏词科考试,遭遇失败。同年,嫂郑夫人逝世,韩愈返回河阳,为其守丧五个月。
贞元十年(794年),再度至长安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又失败。
贞元十一年(795年),第三次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仍失败。期间曾三次给宰相上书,均未得到回复。同年,离开长安,经过潼关,回到河阳县,于是前往东郡。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别说好听话丿我会相信的”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韩愈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贞元十九年(803年),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后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在旧《广东通志》中被称为“广东古八贤”之一。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本    名
韩愈
别    称
昌黎先生、韩吏部、韩昌黎、韩文公
字    号
字退之
所处时代
唐朝
民族族群
唐人(汉族)
出生地
河南河阳
出生时间
768年
去世时间
824年12月25日
主要作品
《论佛骨表》《师说》《进学解》
主要成就
倡导古文运动
官    职
吏部侍郎
追    赠
礼部尚书
谥    号
追    封
昌黎伯
地    位
“唐宋八大家”之首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