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高崇文的生平之三,在刘辟割据西蜀后高崇文戎麾指蜀平定西川

作者:高崇文

 

元和元年西川节度副使刘辟割据西蜀,高崇文得宰相杜黄裳推荐为帅讨伐刘辟

元和元年(806年),西川节度副使刘辟割据西蜀,发兵围攻东川节度使李康。宰相杜黄裳力主讨刘辟,推荐时为神策军将领的高崇文为帅。同年正月二十三日,唐宪宗拜高崇文为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充任左神策行营节度使,率左右神策、麟游、奉天各地的屯兵进军;神策京西行营兵马使李元奕及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亦共同参战。当时,名声、地位平素便为人们推重的老将很多,都认为自己应当是征讨蜀中的人选,及至宪宗颁诏起用高崇文,他们都感到非常惊讶。

高崇文在长武城驻扎时,训练了五千士兵,常常保持着战备状态。他在卯时接到诏命,到辰时便已启程,军中的器械装备与制成的干粮,没有任何缺少的。正月二十九日,高崇文由斜谷出兵,李元奕由骆谷出兵,一同奔赴梓州(今四川三台)。高崇文率军至兴元时,将士们途中在客舍进餐,有人把店主的筷子折断,高崇文便将此人斩首示众。

高崇文领兵由阆州(今四川阆中县)直扑梓州。刘辟的将领邢泚领兵逃走,高崇文进入梓州,屯扎下来。刘辟为了洗刷自己的罪责,将被俘的李康交还给高崇文,高崇文因李康兵败丢城,便将他斩杀。

刘辟命人在鹿头山(今四川德阳县东北)筑城,连结八座栅垒,屯聚一万多兵力,力阻高崇文。六月初五,高崇文击败刘辟。刘辟又在鹿头关东面的万胜堆(今四川德阳县东北)设置栅垒。同月初六,高崇文派骁将高霞寓攻下鹿头城以东的万胜堆,经过八次激战后,攻陷万胜堆,由此可以俯视鹿头关全城。

在高崇文的指挥下,刘辟接连败退,最后攻克成都擒获刘辟,西川全境完全平定

六月初八,高崇文在德阳击败刘辟。同月十一日,高崇文在汉州再败刘辟。

七月,高崇文在玄武击破刘辟军一万人。同月初三,宪宗颁诏,命征讨西川的援军一概听从高崇文的指挥。

八月十二日,高崇文再次在鹿头关击败刘辟军,其余各军也顺利行进。此外,参战的河东将领阿跌光颜(李光颜)驻军鹿头关西面,阻断刘辟的粮道。不久后,绵江栅守将李文悦、鹿头关守将仇良辅都率城向高崇文投降,还捕获刘辟的女婿苏强,数以万计的士兵投降。攻克鹿头关后,高崇文率军直逼成都,所到之处,敌军无不崩溃,军队在行进中从未受阻。同月二十一日,高崇文攻克成都,并派高霞寓、郦定进等擒获出逃的刘辟。

高崇文进入成都后,在四通八达的大道上驻扎下来,让士兵就地休息,市中的店铺没有受到惊动,市场上珍贵的货财堆积如山,也没有遭受丝毫的抢掠。高崇文将刘辟等二十余人送往京城,斩杀刘辟的大将邢泚和馆驿巡官沈衍,对其余的人一概不加追究。对军府的事务,无论大小,高崇文命令一律遵从前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南康郡王韦皋时期奉行的惯例,经过高崇文从容不迫的指挥,西川全境便完全平定。

同年十月,高崇文获授检校司空,兼成都尹,并充任剑南西川节度、管内度支营田观察处置、统押近界诸蛮、西山八国云南安抚等使。改封南平郡王,实封食邑三百户,宪宗还下诏在鹿头山下为高崇文刻石纪功。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小╮矫情”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高崇文(746年—809年11月6日),字崇文,幽州(今北京一带)人,祖籍渤海蓚县(今河北景县)。唐代名将。
高崇文出身渤海高氏,早年曾在平卢军从军。贞元(785年—805年)年间,随韩全义镇守长武城,累官至金吾将军。贞元五年(798年),率军于佛堂原大破进犯的吐蕃,封渤海郡王。贞元十四年(798年),平定军士哗变,获授长武城都知兵马使,后更代掌夏、绥、银、宥四州行营节度留务,兼任御史中丞。元和元年(806年),经宰相杜黄裳举荐,奉命入蜀讨伐叛乱的西川节度副使刘辟,经数月激战,于同年八月收复成都,擒获刘辟。他入成都后,秋毫无犯,市肆不惊,军府事务一遵韦皋时旧例。西蜀平定后,高崇文以功拜检校司空、剑南西川节度使等职,改封南平郡王。
高崇文不通文书,又厌烦蜀中的政务繁忙,屡求效力边塞,唐宪宗遂于元和二年(807年)命高崇文以使相职出镇邠州。他在邠州三年,广修战备。元和四年(809年),高崇文去世,年六十四,追赠司徒,谥号“威武”。会昌六年(846年),配享宪宗庭庙。有《雪席口占》一诗传世。

本    名
高崇文
别    称
高威武
字    号
字崇文
所处时代
唐朝
民族族群
汉人
出生地
幽州(今北京一带)
出生时间
746年
去世时间
809年11月6日
主要作品
《雪席口占》
主要成就
击破吐蕃,平定西蜀
祖    籍
渤海蓚县(今河北景县)
官    职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邠州刺史等
封    爵
南平郡王
追    赠
司徒
谥    号
威武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