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传奇故事《辛公平上仙》和唐顺宗李诵死亡的推测之二

作者:李诵

 

关于《辛公平上仙》中死去的皇帝,陈寅恪先生认为是讲唐宪宗,但是黄永年先生认为更有可能讲的是唐顺宗

陈寅恪先生的文章认为此篇小说是“假道家‘兵解’之词,以纪宪宗被弑之实”。从篇首“元和末”三字来看,陈先生的观点似乎是很有道理的。但是黄永年先生的文章指出,在小说末尾有“元和初”的字样,又说明其所叙的皇帝决不会是唐宪宗,而只能是唐顺宗。另外,从“更数月,方有攀髯之泣”一句看,也不似指唐宪宗,而应是指唐顺宗。“攀髯”是一典故,是说有龙下迎黄帝,余小臣不得上,乃攀龙髯随去,实指皇帝之死。何以既兵解上仙,却要“更数月”,即过了数个月后“方有攀髯之泣”呢?从顺宗晚年的情况看,他于贞元二十一年(805年)退位为太上皇,元和元年(806年)正月十九日驾崩,正好相隔数月。这期间除了元和元年正月一日,百官赴兴庆宫朝贺,并向太上皇加尊号外,再未见到顺宗活动的任何记载。很可能因此而产生顺宗早在退位后不久即被杀害的传说,而在元和元年正月一日赴兴庆宫朝贺并上尊号只不过是制造出来的烟幕而已,李复言根据此传说遂写下了这篇《辛公平上仙》。因为早在退位为太上皇时、或前一年十月罗令则事件发生后就已被杀害,所以“更数月”,即到元和元年正月十九日才公布死讯。

而宪宗临死时的情况与此情节完全不符,他死于元和十五年(820年)正月二十八日,而在这月二十五日,宪宗还在麟德殿召见义成节度使刘悟,与“更数月,方有攀髯之泣”的写法不符。

相比《辛公平上仙》,刘禹锡《武陵书怀五十韵》的小序更直接地反映了顺宗被杀事件

至于《辛公平上仙》篇首所云的“元和末”,黄先生认为只是“贞元末”之误。此书流传至宋代,其“贞元”之“贞”乃宋仁宗赵祯的名讳,照例可改为“正”,“无如书棚本只是不甚严谨的坊刻,何况刻的又是无关紧要的前朝小说,于是转而采取了把‘贞元末’改成‘元和末’的办法,不曾想到会和篇末的‘元和初’发生冲突。这种改‘贞元’为‘元和’的例子在书棚本《续玄(幽)怪录》里并不止一处”。

这个新颖的观点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章士钊在《柳文指要》中大为赞赏,说:“顺宗绝对出于幽崩。宪宗当时受制于群阉,己欲不为商臣,亦不可得。此事公文书内,绝无遗迹可查。李复言之《续幽怪录》成为绝可信赖之孤证。”他认为不管杀顺宗的是谁,其主谋其实就是宪宗,因此他认为顺宗被杀是“永贞逆案”。王汝涛所撰的《宦官杀皇帝的秘录探微——读<辛公平上仙>》的文章中也持此种观点,并且进而认为是宦官杀害了唐顺宗。

吴汝煜不但赞同上述观点,而且认为宪宗和顺宗早就不和,宫廷斗争的残酷性及李氏父子之间本来就不融洽的关系,决定了宪宗杀顺宗是有可能的。此外,刘禹锡的《武陵书怀五十韵》的小序中,引用了《义陵记》的“项籍杀义帝于郴”和“今吾王何罪乃见杀”等。不过是借端托寓,影射顺宗被杀。刘禹锡抑制不住悲痛的感情,在诗的结尾透露了消息:“南合无灞岸,旦夕上高原。”上句从王粲的《七哀诗》“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长安”化出,暗示“望长安”之意,下句用《汉书·苏武传》的一个典故:“苏武听说汉武帝死了,南向号哭,呕血,一连数月都是如此。”这里暗指刘禹锡自己悲悼顺宗的心情与苏武哭临汉武帝相同。可以这样说,《武陵书怀》是一篇比《续幽怪录》中《辛公平上仙》更为直接地反映了顺宗被杀事件的重要史料。刘禹锡是这一宫廷内幕的最早揭露者。

上述观点也受到了一些人的质疑。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莫名的眼泪”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李诵简介

唐顺宗李诵(761年1月8日―806年),唐德宗李适长子,唐朝第十位皇帝(除武则天和唐殇帝以外)。初封宣城郡王,后进封宣王,779年立为太子。805年,唐德宗驾崩,太子李诵继位,是为唐顺宗。同年八月,禅位给太子李纯,自称太上皇。806年,李诵驾崩,谥号至德大圣大安孝皇帝,庙号顺宗,葬于丰陵。

中文名
李诵
别    名
唐顺宗
国    籍
中国(唐朝)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长安
出生日期
761年
逝世日期
806年
职    业
皇帝→太上皇
主要成就
永贞革新
谥    号
至德弘道大圣大安孝皇帝
庙    号
顺宗
年    号
永贞
在位时间
805年
陵    墓
丰陵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