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李绛的相关史籍记载以及逸闻趣事,不惧权宦直言劝谏皇帝

作者:李绛

 

权宦吐突承璀为了讨好唐宪宗擅自立了一个功德碑,李绛直斥功德碑的弊端,宪宗虽不高兴但还是让人把碑拽倒

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权宦吐突承璀要整修安国寺。他依仗权势,气焰熏天,说一不二,擅自动工,立了一个功德碑,碑的大小高下与华岳碑相同。碑立起来了,碑文却还没有着落。碑文自然是要歌颂皇帝圣明,天下太平,皇恩浩荡,河清海晏,但这种御制文章也不好作。吐突承璀放出大话:谁能撰写碑文,就给谁一万贯钱。有人推荐说,李绛的文章写得好,这差事就交给他吧。李绛时任知制诰,职责就是专为皇帝起草诏令。

李绛听到消息,不但不感到荣幸,反而说,自古圣帝明王都没有功德碑,难道是因为他们的功德还不够吗?只是因为他们认为不宜歌功颂德而已。于是向唐宪宗上了一道奏章。

大概与唐太宗确立的君臣关系及前几任皇帝从谏如流有关,这道奏章一点不给宪宗面子,直斥功德碑的弊端,现在看起来这个李绛真是胆大包天。

“陛下布维新之政,划积习之弊,行前王所不能行,革历代所不能革,四海延颈,日望德音。今忽自立碑,以示天下不广,彰满假之渐,招矜炫之讥耶?”陛下治国很有成就,有目共睹,现在却要立功德碑,自我炫耀,难道是想招来天下的讥笑吗?圣德、皇猷岂是能用一块碑几行字所能概括的,如果真要立碑,反而有损形象。高祖、太宗创开元、贞观盛世,也未立碑,难道陛下的功德还能超过先祖吗?尧、舜、禹、汤、文、武,皆无立碑之事,历史上只有秦始皇游泰山立过碑,为百王所笑,万代所讥,至今称为失道亡国之主,岂能追秦皇暴虐不经之事,而自损圣德?何况此碑在安国寺内,碑文本应记载与寺院有关的内容,如记载陛下的功德,实在是不伦不类。请陛下罢修。

当晚宪宗看了奏章,心中肯定不爽,但李绛说得义正辞严,句句在理,只好违心地说了句“李绛是忠臣”,命令把碑拽倒。宪宗看李绛的奏章时,吐突承璀正在旁边,不高兴地嘟囔道:碑体积太大,恐怕拽不倒,慢慢拆吧。实际上是想暂缓执行,心存侥幸皇帝说不定还会改变主意。没想到宪宗正在气头上,没好气地厉声喝道:拽不倒就多用几头牛拽!吓得吐突承璀再也不敢吱声,只好动用了100头牛,把自己费尽心机立起来的碑拽倒了。

李绛相关史料记载

《旧唐书·卷一百六十四·列传第一百一十四》

《新唐书·卷一百五十二·列传第七十七》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没有你的我就像折翼的天使”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李绛简介

李绛(764年—830年),字深之。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人。唐代中期名臣。
李绛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初擢进士,补渭南尉,拜监察御史。元和二年(807年)授翰林学士,元和六年(811年)拜相,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封高邑男。后因与权贵有隙,以足疾求免,罢为礼部尚书,后入为兵部尚书。文宗时,召为太常卿,以检校司空为山南西道节度使,累封赵郡公。大和四年(830年),李绛奉旨募兵千人赴四川讨逆,被杨叔元乱军所害,终年六十七岁。册赠司徒,谥号“贞”。

本    名
李绛
别    称
李相国、李赵公
字    号
字深之
所处时代
唐朝
民族族群
汉人
出生地
赵郡赞皇
出生时间
764年
去世时间
830年
主要作品
《李相国论事集》《李深之文集》
主要成就
辅佐宪宗实现“元和中兴”
官    职
检校司空、山南西道节度使
爵    位
高邑男→赵郡公
追    赠
司徒
谥    号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