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刘敞的生平简介以及主要成就,北宋官员、学者,与弟刘攽合称为北宋二刘

作者:刘敞

 

北宋史学家、经学家、散文家刘敞的个人履历,庆历六年同中进士,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后官至集贤院学士

刘敞自幼聪明,勤奋好学,精读经书。庆历六年(1046)与弟刘攽参加丙戌科会试,同中进士。刘敞廷对时本为第一,因编排官、翰林学士王尧臣(天圣五年丁卯科状元)系刘敞内兄,为避嫌疑,宋仁宗将刘敞列为第二,将河南邓县贾黯列为第一。  

刘敞进士及第之后,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今河南汝阳县)。庆历八年(1048)十一月,因父亲去世,请假回家守丧。

皇祐三年(1051)二月,守服期满,奉召还朝,试学士院,迁太子中允、集贤院。第二年,任吏部南曹、考功员外郎。同年八月,权判三司开拆司。皇祐五年(1053)四月,又权三司度支判官。

至和元年(1054)八月,同修起居注,九月召试,迁右正言、知制诰。次年八月,出使契丹,在契丹一年。还京后,出知扬州(今江苏扬州市)。不久又迁起居舍人,知郓州(今山东东平县),兼京东西路安抚使。接着又召返,纠察在京刑狱,并曾主试嘉祐四年(1059)的礼部考试。后因吕溱犯有过失被贬,刘敞认为吕溱过轻而朝廷罚重,与台谏官多次争论,得罪了许多人。于是有的官员与执政宰辅合力攻击刘敞。刘敞自知不能在朝廷立足,适逢永兴军(在今陕西西安市)缺编,刘敞便主动请求出守永兴军。于是以翰林学士充永兴军路安抚使,兼知永兴军府事。

嘉祐八年(1063)八月,奉召还朝,判三班院,徙判太常寺。英宗即位后,侍英宗讲读,深得英宗嘉许。刘敞多病,要求出守外郡,遂出知汝州(治今河南临汝县)。治平三年(1066)召还,但刘敞已病重,不能上朝,于是改集贤院学士、判南京(今河南商丘)留守司御史台。

刘敞的个人成就,文章颇有见解,著有《公是集》,经学方面对《春秋》的研究自出新意

他的文章颇有见解。例如《题魏太祖纪》说汉高帝哭项羽,魏武帝祭袁绍,都不是“匿怨矫情”,而是“慷慨英雄之风”;策问《孟轲教齐梁之君》说孟轲讥别人“言利”,而自己却讲“好货不害”,是“讥人甚详而自任太略”。这都是不同寻常的看法。此外,刘敞还有《疑礼》一文,说“今之礼,非醇经也”,乃“圣人之徒合百说而杂编之”。这也不是一般儒生的见解。关于文风,刘敞重实用而反虚浮。他的《杂说》写道:“今日之俗不矜节义而皆安于富贵,尚文章,文章济理者寡而为名者重”,他认为这是“将来之弊”。刘敞的文章比较质朴,自然流畅,近于韩(愈)、欧(阳修)。例如《送杨郁林序》说:“前世之所以能治也,为官择人;后世之所以不治也,为人择官”,写得慷慨激昂,很有情致。刘敞的诗流传也不少,五言、七言都不乏佳作。例如《圣俞挽词》:“孤宦众人后,空名三十年,交游一时绝,诗笔四方传。”简洁凝练,辞情相称。

刘敞在经学方面的主要成就表现在其对《春秋》的研究上。他的《春秋学》研究自出新意解经,颇多自得之处。著有《春秋权衡》、《春秋传》、《七经小传》、《春秋传说例》、《春秋意林》﹑《公是集》等,还与弟刘攽、子刘奉世合著《汉书标注》。在金石之学方面造诣深湛,是个金石学家,且是我国金石学的开山人。他开私人收藏著录之先例,把家藏的十一件古器物,使人摹其铭文,绘其绘画,刻之于石,名为《先秦古器图碑》。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疯言疯语疯脾气~”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刘敞简介

刘敞(1019—1068年)北宋史学家、经学家、散文家。字原父,一作原甫,临江新喻荻斜(今属江西樟树)。庆历六年与弟刘攽同科进士,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后官至集贤院学士。与梅尧臣、欧阳修交往较多。为人耿直,立朝敢言,为政有绩,出使有功。刘敞学识渊博,欧阳修说他“自六经百氏古今传记,下至天文、地理、卜医、数术、浮图、老庄之说,无所不通;其为文章尤敏赡”,与弟刘攽合称为北宋二刘,著有《公是集》。

中文名
刘敞
别    名
字原父,一作原甫
国    籍
北宋
民    族
出生日期
1019
逝世日期
1068 
职    业
史学家
信    仰
儒家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