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公麟
李公麟《五马图》以白描的手法画了五匹西域进贡给北宋朝廷的骏马
《五马图》为其传世佳作,纸本墨笔,纵29.3厘米,横225厘 米,无名款。图以白描的手法画了五匹西域进贡给北宋朝廷的骏马,各由一名奚官牵引。每匹马后有宋黄庭坚题字,谓马之年龄、进贡时间、马名、收于何厩等,并 跋称为李伯时(公麟)所作。五匹马各具美名,令人遐想,依次为:凤头骢、锦膊骢、好头赤、照夜白、满川花,而五位奚官则前三人为西域装束,后两人为汉人。 五匹马体格健壮,虽毛色不一,姿态各异,但显得驯养有素,极其温顺。五个奚官则因身份不同,或骄横,或气盛,或谨慎,或老成,举手投足,无不恰如其分。
李龙眠画罗汉渡江,凡十有八人。一角漫灭,存十五人有半,及童子三人。
李公麟《凡未渡者五人》,用已渡者怡然自得的神态,反衬未渡江的渡江艰难
一人值纸坏,仅见腰足。一人戴笠携杖,衣袂翩然,若将渡而无意者。一人凝立远望,开口自语。一人跽左足,蹲右足,以手捧膝作缠结状;双屦脱置足旁,回顾微哂。一人坐岸上,以手踞地,伸足入水,如测浅深者。
方渡者九人:一人以手揭衣,一人左手策杖,目皆下视,口呿不合。一人脱衣,双手捧之,而承以首。一人前其杖,回首视捧衣者。两童子首发鬅鬙,共舁一人以渡。所舁者,长眉覆颊,而怪伟如秋潭老蛟。一人仰面视长眉者。一人貌亦老苍,伛偻策杖,去岸无几,若幸其将至者。一人附童子背,童子瞪目闭口,以手反负之,若重不能胜者。一人貌老过於伛偻者,右足登岸,左足在水,若起未能。而已渡者一人,捉其右臂,作势起之。老者努其喙,缬纹皆见。
又一人已渡者,双足尚跣,出其屦将纳之,而仰视石壁,以一指探鼻孔,轩渠自得。
按:罗汉於佛氏为得道之称,後世所传高僧,犹云「锡飞」、「杯渡」。
而为渡江,艰辛乃尔,殊可怪也。推画者之意,岂以佛氏之作止语默,皆与人同,而世之学佛者,徒求卓诡变幻、可喜可愕之迹,故为此图,以警发之与?昔人谓太清楼所藏吕真人画像,俨若孔、老,与他画师作轻扬状者不同,当即此意。
黄淳耀的李龙眠画罗汉记,性质上就是「看图作文」。作者体会到李龙眠人物画运笔传神,寓意含蓄的特点,对画面形象的记叙,也多攫住人物的自然神情。描写人物虽仅寥寥数语,却能得其精神。
写方渡的罗汉,那种离岸涉水时敛神屏息的神情,及至中流时勉为其难的神情,去岸不远时庆幸欣喜的神情,描摹细腻,栩栩如生,并且凸显罗汉渡江的不胜其苦。
至于未渡的五个罗汉(其中一个,因纸坏仅见腰足),也极力描写他们各自不同的神态:一个是临渡而无意,一个是逡巡而观望,一个写出他决心初下的愉悦神情,一个描写入水将渡前的审慎心理。对这一组人物的刻意描写,也是为了衬托渡江的艰难。
已渡者怡然自得的神态,实际上也是对渡江艰难的一种反衬。作者对於李龙眠画作「在心不在相」,著重人物内在精神的刻画,可谓深得其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