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种师道
收燕云之役本来可以招降辽军,但是童贯不听种师道和杨可世的建议,一味的草率用兵
在积极导演的收燕云之役中,童贯同样盲目指挥,造成惨重失败的后果。据记载,宣和四年童贯统军北上至雄州,惘顾军事将领的意见,分派军队行动。久经沙场的大将种师道对草率用兵提出异议,童贯不予理睬。将官杨可世再谏:将领事先并未参与作战计划便仓促临阵,势必难以应战。知雄州、文官和诜不考虑将官的意见,而配合童贯对杨可世加以威胁。杨氏及其他武将只能屈服。于是,在“遵依圣旨及宣抚司约束诸将”的情况下,宋军继续北上。种师道领兵至白沟,“如贯素约指挥诸将”,执行童贯不得妄杀的命令。
杨可世领前军在白沟桥向辽军招降,结果在毫无戒备之下遭到辽军的进攻,“矢石如雨,我军不为备,又拘节制”。面对如此战况,杨氏只得要求动武,但宋军已陷入不利的处境,“杨可世与辽军战,诸将不利”。此时,承担监督之责的和诜竟又劝种师道杀杨可世,“号令诸部以明宣抚司出旗榜本意”,“使虏人知朝廷无意用兵”。
最后种师道杨可世败退,北伐失败,而童贯为了逃避追究奏劾种师道,使其被迫致仕
终于,招降辽残余势力的幻想破灭,在辽军的追击下,种师道领军败退。这次所谓的北伐的失败,完全是童贯无能指挥的结果,所谓“先是,既以招抚为名,贯下令中军不许妄杀人,及虏骑犯我师,皆不敢施放矢石,听其杀戮。故诸将亦愤然”。但童贯为了逃避追究,“于是贯以契丹尚盛未可图,奏劾种师道”,种师道被迫致仕。
据种师道部下康随跋种师道责官谢表指出:“此役,初不与谋,中则强委任之,又兵之节制皆不得专,考其行事,罪有所归矣。”可见无辜的将领种师道成为此役失败的替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