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资料

陈宜中在崖山之战中起的作用,危难中任左丞相,端宗死后陈宜中绝望逃走

作者:陈宜中

 

南宋动荡,陈宜中任左丞相,主管南宋流亡政府的全面工作,宋朝统治集团矛盾纷纷

德祐二年正月,谢太后在向元朝递交降表之前,宋恭帝封皇兄赵昰为益王,制福州。后来,赵昰和弟广王赵昺、宋理宗驸马杨镇、度宗杨淑妃之兄杨亮节赵宋宗室秀王赵与择等一行经婺州、温州辗转来到福州。次年五月,赵昰即位于福州,升福州为福州府,改元景炎、册封杨淑妃为皇太后,同政听,进封广王赵昺为卫王。陈宜中任左丞相。此时,赵昰年仅10岁,史称宋端宗。福州政权的建立对南宋来说不无复兴的希望,尽管前途十分渺茫,陈宜中仍在这个“海上行朝”中担任着一个重要角色,主管南宋流亡政府的全面工作。

即使在这样危急时刻,权贵们仍没有忘记争权夺利。外戚杨亮节用事,以国舅自居而“居中秉权”,嗣秀王赵与择则“自以国家亲贤”对杨亮节多方掣时,杨怀恨在心,不久将赵与择逐出朝廷。 在抗战派中,陈宜中起初看重陆秀夫和文天祥。他认为陆秀夫“常在兵中,知军务”,多委以重事,而陆秀夫“亦悉心赞之,无不自尽。”后来二人发生分歧,陈宜中指使台谏官弹劾陆秀夫并将他免职去潮汕 。文天祥作为抗战派的中流砥柱,侥幸在被押往大都的途中逃回来,颠沛流离,历尽艰苦来到福安府。他派人招豪杰于江淮、募义兵于温州,但此时他们未被重用,与陈宜中发生纠纷,被排挤出朝廷而转战于外。

元军继续侵南,爱国将领坚决抵抗上演极其悲壮的一幕幕,十一岁的端宗死在船上, 陈宜中因绝望仓皇逃走

宋朝统治集团矛盾纷纷,但元军侵南的步伐却从未减缓。元军南下的途中,曾遭到许多爱国将领的坚决抵抗。湖南的李芾、淮南舶李庭芝、广西的马墅、东川的张钰,都演出了极其悲壮的一幕。尤其是文天祥在老家江西的空坑、广东的五城岭领导的抗元斗争,尤为激烈,几乎全军覆没。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十一月,元军进犯福建,知福州府王刚中开城投降。 端宗护送到海上,到达泉州。张世杰以宋端宗名义向泉州市舶司——阿拉伯裔(“蕃客”)人蒲寿庚(1205-1290年)征调海船,由于措施不当,逼反了早已有反意的蒲寿庚,蒲拥兵作乱,兵围泉州, 宋端宗等南宋小朝庭撤离泉州,再到秀山、井澳。

在元军的追击阻截下,端宗一行四处飘泊流离。景炎三年三月,他们飘流到井澳(广东中山市南大洋中),在井澳乘船时,遭遇突如其来的飓风,被掀落海中。加上连日航海颠簸,身体虚弱,不久死于雷州湾硇洲的船上,死时只有十一岁。 陈宜中因绝望仓皇逃走。

陆秀夫立卫王赵昺为帝,与少傅张世杰共同秉政,改元祥兴。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六月,帝移居压山(广东新会南海中)。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初六(3月19日),张弘范率领的元军与张世杰在崖山进行最后一战, 次日,陆秀夫闻讯大哭,背着9岁的小皇帝帝昺跳海而死。杨太后闻知,亦跳海而亡。六月,张世杰在海上遭遇风浪,亦毁船坠海而死。至此,宋朝已经伴随着逝去的海波,烟消云散,立国共三百二十年。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姐少了迩.照样活得灿烂”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参考资料

陈宜中(约1234年—1283年),字与权,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人,南宋末年宰相。初为太学生员,与同学黄镛、林则祖等6人联名上书攻击丁大全。遭其打压被取消太学生资格。谪为建昌军,时称“六君子”。景定三年(1263)廷试第二,任绍兴府推官校书郎。《宋史》载其依附权臣贾似道,迁为监察御史,受贾似道授意参劾程元凤。德祐元年(1275),贾似道丁家洲兵败,贾被革职,太皇太后谢道清任命陈宜中为右丞相全面主持临安危局。主政期间,南宋有过英勇抵抗。但组织“焦山之战”失败,又在“溧阳之战”、“常州之战”中丧失主力,南宋灭亡(参见张秀平、毛元佑、黄朴民《影响中国的100次战争》“伯颜取临安之战”)。之后,陈宜中等人到温州组织南宋流亡小朝庭,与张世杰、文天祥、陆秀夫、赵与择一道在福州建立宋末行朝。宋末行朝撤往广东(1276),在井澳十字门一带与元军大战,损失过半。战后,陈宜中去占城借兵,张世杰、陆秀夫则带领宋末行朝前往崖山。宋军在崖山海战覆灭。

中文名
陈宜中
别    名
陈与权
国    籍
宋朝
民    族
汉族
出生地
浙江省温州市永嘉县
出生日期
约1234年
逝世日期
约1283年
职    业
学运领袖、 左右丞相、都督
毕业院校
临安太学
信    仰
理学
主要成就
领导宋末行朝、抗元复宋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